這樣的態度讓陸家人忍不住對這位太子殿下心中的印象更好了不少。

封建社會,皇權為了彰顯至高無上,是不用遵守某些禮法的。

但李重潤的態度,卻讓人感到非常平易近人,相處起來很舒服。

嚴格來說這是陸家人第一次見到李重潤,之前雖然總聽陸瑤誇他多麼多麼好,但心中總是沒有實感。

但今天看來,總算是有了個明確的概念。

穿著筆挺的軍裝,整個人顯得很精神。

一米七八的個頭在這個時代算得上身材高大,穿著軍裝,能感覺到普通人身上不存在一種精氣神。

但跟印象裡那些沒文化的大老粗不同,他反而看起來是彬彬有禮,風度翩翩。

再加上李重潤本身長得也不差,才剛剛見面,就贏得了陸家人的好感。

與未來不同的是,這個時代的容貌歧視是會擺在明面上的。

這個年代當官,不管是門蔭還是科舉考試,選人會依照“身、言、書、判”的標準來執行。

身排在第一位,要求體貌豐偉,相貌堂堂!

簡單地說,長得好看,更容易被選上。

而且好巧不巧的,李重潤又正好長在這個時代的審美上。

這就不得不提一下自古以來的的審美變化了。

在漢朝時期,長得好看就是可以當飯吃的,而且還有編制,鐵飯碗。

漢朝時期皇宮裡有個官職,叫做謁者。

根據《後漢書》的記載,這個職位的主要工作就是通報訊息,接待賓客。有什麼禮儀活動,要上臺主持。種地級別的官員去世,也要主持葬禮等等。

而這個崗位的硬性要求,就是顏值!

到了魏晉以及南朝時期,審美就出現了一定的變化。

那個時候名士們喜歡品評人物,甚至搞出了一套系統的人物評價理論,而顏值就是重要的標準之一。

畢竟那是士大夫和門閥貴族的黃金年代,再加上玄學成為社會潮流,所以審美也不再尚武,而是主打文人審美,說白了就是小鮮肉。

標準也比較簡單,面板要白,個子要高,氣質要柔美。

比如傳說中的潘安,唇紅齒白,面如美玉,直接把自己帥成了形容詞。

出門就會被一群迷妹圍觀,將她的車圍的水洩不通。為了表達對他的喜愛,會把水果扔給他。

然後潘安就得到了一車水果,這也是“擲果盈車”這個成語的由來。

但是如果長得醜,那斷然是不可能有這種待遇的,文采再好也沒用。

縱然文采好到能靠一己之力拉高洛陽的紙價,也必然不可能得到這種待遇的。

而到了唐朝,審美又發生了改變。

這是因為唐朝受北朝影響更深,而北朝大多數人都是出身遊牧的鮮卑族。

所以硬漢帥哥就成為了主流,再加上太宗本人的影響,所以這個時代的男人審美要求是身材高大,武藝高強!

甚至李月辰都一度認為唐朝人脾氣不好很有可能就是受到這方面的影響。

這個時代的人主要講究能動手就不嗶嗶,一言不合大打出手的情況實在不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