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這個時代已經有了帆布,那就可以考慮一下軍用揹包以及作戰背心了。

陶瓷防護插板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做得出來的,所以背心裡面還是先塞鐵板吧。

現在錳鋼已經做出來了,幾毫米厚的鋼板應該可以抵擋刀劍以及箭矢的攻擊了。

李月辰讓軍器監那邊嘗試製作一下,在保證能夠抵擋大部分刀劍劈砍以及弓箭射擊的前提下,儘量將其做的薄一些。

至於說軍用背心和揹包,就用現在的帆布來做就行了。

背心外面要做幾個兜子,平時訓練可以裝一些鐵錠來負重,作戰的時候可以放一些手榴彈之類的玩意兒。

這些東西其實都不難,只要根據未來部隊的模板來就行。

最關鍵的其實還是在武器方面。

因為弩的方便性,李月辰的想法是將這支部隊的主要武器都換成弩,徹底將弓捨棄掉。

弩這種東西,已經可以算得上是一種槍械了,扳機一扣,哪怕一個小孩子來用都能殺死一個彪形大漢。

不過有個關鍵問題需要解決,裝彈速度。

就算是一名經過專業訓練計程車兵,一分鐘能射十箭就已經算是很優秀了。

但這樣的速度還是太慢了,想要將射速再度提升,就必須想辦法做出連弩才行。

史書上倒是有些關於諸葛連弩的記載,但應該不是李月辰想象中的那玩意兒。

根據《魏氏春秋》的中的原文“一弩十矢俱發”這句話來說,李月辰覺得這玩意兒應該指的是一次性同時發射十支箭。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的話,這連弩很可能不是單兵裝備,而是一種床弩之類的大型武器。

最關鍵的問題在於,作為一種武器,居然沒有在戰場上流傳下來……李月辰個人覺得,最大原因可能就是因為其不實用!

所以這東西不能從古代去找靈感了,還是要把目光放在未來。

在某些平民可以持有武器的國家,李月辰倒是也見過一種未來特種部隊裡面的單兵弩。

它有一個類似彈夾一樣很深的凹槽,可以一次性先往裡面壓十支箭,隨後每次上弦發射,都會把下一根箭頂起來。

甚至這樣的結構都用在了弓箭上,成為了一種可以連續發射的箭盒。

而且弩弦連線著一個滑輪,再加上偏心輪等裝置,用一隻手就可以上弦。

要說唯一比槍械差的地方,就是它是純機械結構,也不用火藥發射,所以沒辦法自動上弦,需要每次發射之後手動上弦。

但既然自己的複合弓都做出來了,這種弩應該也能做的出來才對。

李月辰花了三天的時間搞出了個大概的設計圖,拿到軍器監之後,跟他們連比劃帶解釋,還用泥巴做了個大概模型之後,才讓這些工匠們明白了自己想要做一種什麼樣的武器。

對於工匠來們說,這種武器同樣是個不小的挑戰,但都表示可以試試。

按照李月辰的想法,這弩應該能壓進十支箭,而且弩機下面應該和自己的弓一樣,也能卡十支箭。

這樣一來,再加上開戰前提前放在發射位的一支箭,士兵們就等於有了二十一次速射的機會。

對於他們這種不參與大型作戰,只負責深入敵後,偶爾會遇上小規模敵軍的偵察兵來說,應該已經夠用了。

當然也不能忘了用來應急的武器,李月辰想了想,在紙上畫出了未來軍用匕首的樣子,就是刀背上帶鋸齒的那種。

這種武器主要是用來摸哨的,比如需要潛入敵營之類的時候。

至於近戰武器,就每人配一把橫刀就行,反正他們一般情況下也不會跟敵軍正面開戰。

到了這種時候,那就說明情況已經兇險到跑都跑不了了。

其實本來她想讓他們做個三稜刺刀的,但那種東西她也只是在網上見過圖片,並沒有見過實物。

而且還是那句話,既然最終被淘汰了,那就很可能說明其實用性並不是那麼高。

在李月辰看來,這東西很可能並沒有網上傳的那麼玄乎,而且單單從結構上來看,恐怕功能也比較單一。

更別說那個時候我們國家依舊很窮,三稜刺刀,很有可能只是一個無奈的選擇。

……

這段時間李月辰基本上都在忙這些事情,不知不覺之間,二月份都過去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