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年組的老師們一邊吃飯一邊聊天。楊鴻儒打好了菜之後下樓去超市買了一堆飲料回來犒賞三軍。

這種惠而不費的手段楊鴻儒也很願意用,要先有付出才有回報嘛!

“謝謝主任!”

“感謝主任飲料的滋潤!”

“楊主任豪橫!”

一幫老師笑嘻嘻地感謝道。

“我應該謝謝你們!”楊鴻儒笑道:“你們讓我看到了什麼是專業團隊該有的素質!今天上午算是開門紅、滿堂彩,晚自習千萬別掉鏈子哈!”

“不能夠!”

“一定支稜起來!”

“哈哈哈!”

教師食堂一片歡聲笑語,引得高一那邊側目不止。

高一那邊的班主任和年級主任的年紀都在三十以上。學校可不敢用一幫剛畢業的生瓜蛋子去高中帶班。高中部招聘的都是有經驗、有教齡、有職稱(一級起步)的成手教師。

他們有各自的理念,有各自的教法,也各有稜角···所以高一的氣氛並沒有像初一年組那邊這樣親如一家。

年輕人多的好處就是熱鬧,張文凱、楊鴻儒這樣的在初一組都算是大家長了!

當然,一個年組不可能全是生瓜蛋子。學校也給初一年組的每個學科都配備了一個經驗豐富的老教師。

這個老教師就是初一年級學科教學的定海神針,這些沒上過講臺的新手畢業生們在講課之前必須亦步亦趨。只有在聽完老教師授課之後,在撰寫好自己的教案之後,在老教師檢查、點頭、允許之後才能上課。

尤其是數語外三科!

必須要做完聽課、悟課、備課的完整流程,並經過老教師簽字之後才能上課。

這種嚴謹和細緻是為了新教師的成長。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放開手讓這些年輕人野蠻成長是對他們的不負責任。

雖然前期的壓力很大,但是隻要挺過新手的學習期。他們的後勁會非常足!

老師是一個需要終身學習的職業。並不意味著你從大學順利畢業就能站穩講臺。大學只是教會了你基本的方法和策略。

但是新手老師還是太嫩在課程設計當中抓不住重點、方向偏移、時間分配不合理、光講不練等不足比比皆是。所以讓青年教師多聽、多學、多想是對他們的負責人。

嗯···初一語文組的“老教師”就是楊鴻儒。

有這麼大一隻羊,學校怎能不使勁兒薅羊毛。

別看這貨年輕,但是這傢伙的履歷簡直亮瞎人眼。

區級優秀教師、區級優秀班主任。

市級優秀教師、市級優秀班主任。

國家級優秀青年教師、國家級青年教學能手。

市級語文青年學科帶頭人,市級語文青年名師······

至於其他的賽課、論文獎項就不一一列舉了,基本上他去參賽不是第一名就是一等獎。

(備註在帝都的獎項當中,帝都地區級獎勵和其他的地級市級榮譽平行,帝都的市級和其他的省級榮譽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