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喪屍病毒引發的危機告一段落。

各地的人們組織起來,清理殘餘喪屍,陸續開始重建工作。

對於政府建制已經失去的地區,華夏等國派出清掃和基建人員,在當地成立清剿活屍相關事宜辦事處,協助當地重建。

已經淪陷的部分國家地區。

如惡倭國和天竺國,命運則不甚相同。

天竺國在病毒爆發後,由於屍群數量多,而且都是二代喪屍,一直深得尼古拉的青睞。

最初命令它們集中起來,前往非洲奪取灰矮星隕石。

而後,和中東、歐洲的屍群彙集在華夏西部邊境,在總攻時,充當喪屍西部戰區的主力。

最終被華夏軍隊全殲於藏王高原。

正因如此,目前天竺國內,殘存的喪屍數量極少,而且多半是老弱病殘,不成氣候。

倖存者則幾乎為零,完全失去重建的能力。

基於歷史等等原因,華夏協助巴斯國收復天竺的大部分地區。

並藉助屍群在喜馬拉雅山脈挖掘的隧道,建立連線藏王高原和天竺平原,直達印度洋的陸路交通體系。

華夏增加了印度洋出海口,人員和物資運輸更加便利。

加強了華夏同中東及歐洲、非洲等區域的交流及帶動作用。

得到國際社會一致好評。

惡倭國四島由於先前遭受數枚氫彈轟擊,國內亂作一團。

在帝國駐軍撤離後,情況惡化,國內政權名存實亡,幾乎無力控制暴亂和病毒。

屍群肆意襲擊,倖存者所剩無幾,並且尚存幾百萬喪屍,是全球喪屍保有量最多的地區之一。

國際社會憂心忡忡,其他國家提心吊膽,聲討不斷。

郎寧國不顧危險,派軍前往惡倭國,清掃殘餘屍群,控制四島核輻射擴散。

並建立國際喪屍研究中心,圈養一定數量的喪屍,以供學者們切片研究。

得到國際社會大力支援。

郎寧國本土雖然幅員遼闊,但東部和南部緊鄰華夏這一強大盟友,無需增加防守。

西部歐洲的喪屍也大部分轉移至華夏西線作戰。

所以相對來說屍群對其影響並不是很大。

而且郎寧國地廣人稀,只需控制住國內病毒傳播即可。

但其西南方向的歐洲和中東地區,情況卻不容樂觀。

中東各國由於紛爭不斷,加速了病毒的擴散。

歐洲放任病毒擴散,採取不抵抗策略,也變相給屍群提供了有利環境。

倖存者十不存一,而且城市破壞異常嚴重,重建工作異常困難。

只得保留部分城市,大部分割槽域任其荒廢。

非洲地區在布魯斯離開後,由於其地區屍群的特性,另尼古拉失去興趣。

而本土屍群毫無主動進攻意圖,也使得它們和倖存者能夠和諧相處。

懶屍們甚至為倖存者所用,做成各種生活所需的自動化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