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制度在最開始的時候,可是極其讓朱元璋自豪的,號稱是不花一分,養活百萬雄兵。

但是,一代代發展下來,軍戶、衛所制度的弊端,在這大明末年已經展露無遺。

這樣的情況下,崇禎肯定不會再重蹈上一輩的覆轍,而是在思考之後,將有功之臣都轉化為了官員或者預備官員,而那些功勞較少或者沒有的,就轉化為地方的兵卒。

如此一來,其實幾十萬的軍隊很容易就轉化到了整個大明之中,穩定向好,而且沒有任何波瀾。

與此同時,農令這個崇禎從一開始就一直心心念唸的體系,如今也已經明顯展現出了能力。

就目前的形式來看,有農令幫忙教導引領的地方,比起還沒有農令進行管轄的村落比起來,有農令的地方,能夠比其他地方高出至少兩成,高的能有三到五成!

不要覺得兩成似乎很少,要知道,一家四口,能夠多出兩成的糧食,就等於他們能夠再多養活一個成年人。

經過這麼多年的天災人禍,大明的人口數量其實早已斷崖式地下降了。

但是,靠著農令的存在,大明的人口數量不僅能夠增長回到之前的最高峰,而且還能夠往上再超出兩成!

這樣一看,就明顯感覺到了農令的作用了。

而再之外,農具的打造體系在這段時間以來,鍛造的成本以及農具的效果都有了很明顯的最佳化。

可以說,崇禎從最開始到現在的一系列政策,儘管期間也會出一些問題,會遇到一定麻煩,而且需要修改完善,但是到現在為止,全都有了很好的結果!

“就看什麼時候能夠將遠端傳信給搭建完了。”

崇禎回味著自己著一段段的成就,相當欣慰。

不過,對於一直都是個急性子的崇禎來說,當前,很期待但是卻沒有完成的東西才是他當下最為心心念唸的。

這遠端通訊體系,雖然說之前已經嘗試過,確實能夠完成兩百里的通訊,但是真正要用在實際上,問題其實還是不少的。

首先,測試的時候,只要能用就行,甚至是當時能用就行,但是實際上的城際通訊,肯定不能是一次性或者用兩下就會壞掉的那種。

所以,材料的強度,以及耐腐蝕的程度,都是需要考量,然後進行選擇的。

再一個,當前的測試,都是傳動結構裸露在外的,這樣的東西,作為模型作為測試肯定可以,但是在實際之中,外面必然要有保護層,確保它不會因為很簡單的原因而被破壞了。

所以,在這麼多問題之下,城際之間的聯絡暫時還不能立刻開始。

在現在,周遭城池的急事兒仍然需要快馬傳遞。

以前看來,快馬的速度肯定是已經近乎是時代的巔峰,但是與這超遠距離的傳信工具一比較,快馬簡直慢到了難以接受的程度。

————————————

“來,王小鳴,你站起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大明電力通訊系統,是在什麼時候開始建立的。”

“啊,這......崇禎十七年?”

“錯了!崇禎十七年建立的,是純物理體系的通訊系統,屬於最早期的遠端通訊體系!電力,電力通訊!再說一遍,是什麼時候建立的?”

“啊......”

講臺上的老師看著明顯是剛剛睡覺了,沒有好好聽講的學生,皺眉嚴厲講道:

“這是在講述當年的崇禎皇帝的事蹟!大明之所以能夠有今天,發展到現在這樣的程度,與崇禎皇帝密切相關!你們平時喜歡玩遊戲是吧?現在的你們之所以能在家玩遊戲,完全是因為崇禎年間發明的電力體系!”

“所有人,現在將課本上這章的內容認真看一遍!我等會點人回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