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第1/3頁)
章節報錯
體系的搭建,體系的構建,最重要的,除了體系本身之外,便是能夠適應體系並且穩定體系運轉的人員。
體系本身,崇禎並不打算現在就針對各個不同城池做什麼調整,畢竟當初設定體系的時候本來就考慮了體系在其他城池的適應情況的。
既然如此,那麼將京城的體系,擴散到其他的城池,所需要的就是人手問題了。
只要將能夠遷移到其他城池,並且能夠很好地執行體系以及崇禎命令的人手搭配好,然後以大量軍隊陪同壓陣,那麼,這幾套崇禎精心涉及,按照朱元璋觀察國運所得,能夠讓新的大明多延續兩百年的體系,就能夠在其他城池很好地運轉。
一旦這套體系在新大明的其他城池運轉,那麼,那些城池的情況,便全部都在崇禎或者說朝廷的掌控之中,城池的所有能力,也都能被充分調動了。
畢竟,這幾套體系的特點,便是崇禎可以直接對最下層的基礎百姓進行了解和管控。
一道政令下去,可以直接讓特定地方的特定人員進行通知,進行幾乎精確到單個人的控制。
而同時,每天,所有朝廷人員都需要撰寫的日報,則保證了每天的事情都能夠上呈到崇禎的眼中。
只是一個人的上呈文書,當然有作假的可能,但是所有上下游的人員,全部都每天上呈日報,那麼一旦有作假,就能立刻透過上下游的情況,推斷出錯誤所在。
事實上,崇禎之所以能夠對吏員的成績做出如此係統而真實的評價,而不用擔心吏員們的成績是自己捏造或者修飾過的。
便是因為理政監每天除了將日報的內容進行總結歸納之外,做的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將每一個人的日報,與上下游,與同級的日報進行比對,出現明顯區別的,都會通知錦衣衛進行一一查證。
那些不僅沒有當官,反而被抄家的吏員,其中就有一部分是這樣做的。
所以回到體系擴散的事情,只要崇禎將這幾套體系擴散出去,擴散一個城池,就將完全掌握一個城池;
擴散一個地區,就能完全掌控一個地區,除非某個地區的人員從上到下全爛了,否則,這套管控體系就會一直起到作用。
得益於崇禎大幅提高的官吏俸祿,在崇禎在位的時期之內,這套體系的腐敗肯定是不會太快的。
所以,至少,在崇禎的手中,肯定會出現一片大好的盛世!
“啟稟陛下,名單以及檔案都已經拿來了。”
太監的話打斷了崇禎的暢想,崇禎抬頭,只見數名新軍將士,將一大摞的文書資料抬進了御書房中。
在以往的時候,每個官員的相關資料,本就會歸攏在一起,作為以後的升遷提拔的依據。
崇禎建立新大明之後,因為用的人手大多數都是原本的汙吏,所以對於相關資料的收集更加看重。
這些被收集起來的資料,便被專門小心裝袋,專門備份,然後妥善保管了。
現在,崇禎需要根據人員的情況來安排擴散到其他城池之中搭建體系的人手,自然就需要結合這些名單來一起作為依據。
“先把京中官吏的名單以及檔案拿過來吧。”
儘管崇禎之前最先設定,最先搭建的體系,是村令體系,但是真要擴散到其他城池之中,那麼最先進去的體系肯定是城池內的管理體系,也就是京城如今的官吏體系。
所以,崇禎肯定要先從京中官吏體系中選出人手。
當然,他說的選人手,那都是先選擇最底層的人員,直接從九品官員開始。
如今京城的七品八品官員,本來在上個月都還是普通的小吏而已,他們現在都是在不斷積累經驗,自然沒有現在就調到其他城池擔當管理的資格。
第一批,或者說第一次的擴散,崇禎準備將體系擴散到周遭的小城之中,然後,直接用最底層的九品官員直接管控,然後,實在管理不了的,便透過快馬將文書傳遞到京城,由崇禎來處置。
因為,在現在的崇禎心中,還沒有能夠代天牧狩,獨自掌管一座城的人,哪怕,是縣城。
小城本來事情就會更少,緊急而重要的事情自然就會更少。
一些緊急不重要的事情,就可以直接讓外派過去的九品官員自行解決,事實上,他們本來也就是幹這個的。
之後,一些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就可以透過文書上報,直接傳達到京城崇禎的几案,由崇禎來親自處理。
這樣一來,這樣的城池之中,哪怕沒有縣令之類的上官,也足以將事情處理妥當了。
所以,第一批的時候,崇禎將會只派遣底層做事兒的人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