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允禎發號施令,新軍將士聽令行動的同時,滿清的大營裡,當下正有著足足兩萬多人的正式士卒,以及大量臨時拉來的壯丁被聚集。

不要小看這兩萬多人,事實上,這兩萬多正是兵卒,已經是滿清當下能正常調動的大半兵力,甚至都算得上是傾巢而動。

此時此刻,滿洲八旗共有三百零九個牛錄,又十八個半分牛錄;

蒙古八旗為一百一十七個牛錄,又五個半分牛錄;

漢軍八旗為一百五十七個牛錄,又五個半分牛錄。

此時,滿清所擁有的男丁大致為:

滿洲八旗大約五、六萬人;

蒙古、察哈爾八旗兩萬人左右;

漢軍八旗約不到三萬人;

三順王、一順公部約不到一萬人;

外藩蒙古的數萬人。

這裡的資料說的都是男丁,而不是士卒數量,因為在這其中,有相當數量都是老弱病殘。

滿、蒙八旗和外藩蒙古,仍然是遊牧制度,整個民族的全年齡段成年男性都承擔軍事義務,也就是說,這些男丁數,是統計了所有還活著的成年男性的數量。

實際上能夠調動的兵員數量,只有丁口人數的約莫三分之一,也就是四五萬人。

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山海關,滿清能夠調動這麼多人,已經是相當看得起明軍,相當看重山海關了。

五日之後,清軍大營之中,幾經商議,最終定下領定國大將軍之位,主持此戰。

此行,兩萬大軍,將會被直接帶走一萬五千人,並先行部隊帶領三萬壯丁,以作攻城之用。

按照一般的偷襲來說,其實是不會帶太多閒雜人等,甚至正兵的數量都不會帶太多,畢竟,偷襲這樣的事情,本就不是以人數多少取勝,而是掐準時機,以雷霆之勢進攻敵人要害,以此取勝。

但是,如今滿清進攻的目標,乃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山海雄關,鎮守山海關的又是相當精銳之士,自然不可能指望數千人直接將這關隘拿下。

此次突襲,實際的戰略思想,是與前期的按兵不動麻痺敵人相結合,透過千年這些天不去攻城,甚至都不將部隊前移到山海關之下,以此來讓敵人放鬆警惕,並且給予明軍反應時間。

然後,在山海關有可能有戰,而同時黃河邊闖軍同樣可能有一戰,並且山海關並未正式開戰的情況下,明軍部隊調集就必然會有所取捨。

要知道,儘管滿清一直以來體現出的戰鬥力是非常強的,但是面對堅城他們同樣沒有太大的辦法,此前圍攻大城堅城,採用的辦法也基本全都是圍困,以半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圍困城中軍隊,使其彈盡糧絕。

而另一方面,闖軍那邊儘管有天險黃河,但是這卻並不像山海關的關隘這樣牢固,此前闖軍進攻大明京城,本就是突襲過河,然後大肆進攻。

真要算來,雖然山海關滿清進攻是導致當下局面的導火索,但是從大明的角度來看,最具威脅的其實是黃河對岸的闖軍,而不是山海關外的清軍。

滿清這段時間以來,不主動進攻,甚至拉開距離卻又不撤兵反而增兵,就是在迷惑大明。

直接進攻山海關,大明當下的有生力量可能就直接殺來山海關援助,但是這樣引而不發,只要大明還是過去的樣子,那麼就必然導致他們不得不分兵兩路,而且更多的一路必定是黃河邊!

此時,天色已經下午,正常來說,很少會有軍隊選擇在這樣的情況下大舉進攻,但是清軍本就是因著計謀發起進攻,自然這個時間點是最合適的。

等到大軍小心趕到山海關外的時候,時間也正好天色擦黑。

在這樣的情況下,突襲山海關,儘管不一定能夠將山海關拿下,甚至可以說機率很小,但是至少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讓守城的明軍損失更加慘重是肯定可以做到的。

“多鐸,此行一定小心謹慎,多以護我軍子弟為主,一波硬攻不下,之後就先不要再著急硬攻!”

派多鐸前往進攻,當然是多爾袞的主意。

儘管之前他從多鐸這裡拿走了相當一部分的兵力,但是那也是因為政治軍事需要。

一母同胞的多爾袞、多鐸、阿濟格,才是同一陣營,也正是他們處於同一陣營,當下,才會有多爾袞這般的聲勢。

要知道,多爾袞並不是單獨被立為攝政王的,與他同為攝政王的,還有濟爾哈朗。

滿清八旗,其中的鑲藍旗就是有濟爾哈朗獨自掌控,同樣是手握重權。

只不過,濟爾哈朗相對比較軟弱,而多爾袞一系又都比較強勢,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多爾袞才會成為當下滿清的真正話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