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農事忙完工事忙(第2/3頁)
章節報錯
但是對於那些被他召見,而且還請了一頓飯的農民來說,這次召見卻是無上的榮光,是可以光宗耀祖,一輩子傳下去的。
而且,在他們的炫耀之中,崇禎威嚴親和的形象,也更加深入人心。
本來隨著村令入村,並且一件一件切實地解決村民身邊的難事,以及送來各種各樣急需的農具之後,崇禎皇帝在民間的聲望便一時無兩。
現在再加上親自召見農民,而且還請他們吃飯,更是讓所有聽聞這件事情的農民都感覺與有榮焉。
與此同時,在與村民與鄰居親戚們炫耀了這麼多之後,那些被崇禎召見的農民心中的害怕畏縮也基本消散一空。
等到第二天,他們村子裡的村令拿著崇禎所寫的問題,依次問詢時,基本上人人都能夠開口。
於是,第二天的一大早,在村子裡住了一晚的新軍將士,就騎著馬,帶著寫滿了紙張,奔赴京城,將這寫滿答案的內容交到了崇禎手上。
只有二十份內容,這麼點東西,崇禎自然不需要勞煩剛剛辛苦完的理政監再過濾一道,而是直接拿在手中,細細檢視。
農民們的話,經過村令的記述,口語化相當明顯,一行行看過去,就彷彿在聽他們說話一般。
在檢視的過程中,崇禎還當真看到了不少自己之前沒有注意的問題,而且,裡面還有不少很重要的點。
等他細緻將二十篇的內容統統看完,農令體系如何執行,也在他心中有了規劃。
“看來,還是要以一人分管數村的形式來,不過,就不能隨意安排所管轄的村落了。”
農民們的回答中,讓崇禎最受驚醒的,就是他們的土地問題。
每名被選定為符合合格農令標準的農民,自然都是自己有田的,否則也不可能展現出自己耕種的本事。
當下,春耕時節,他們自然也都在自家土地上,根據自己的耕種方式,在田地中種上了莊稼。
崇禎最早的想法,其實是將這些預備農令均勻分到當下京郊的四五百個村莊之中,保證三個四個村落中有一個農令。
但是現在看來,這樣的方法肯定是不合適的。
若是這樣操作,那麼這些農民自己已經耕種好的田地,就必須與其他人更換,因為土地上中下田的不同,尺寸的不同,僅僅換田所需的時間就不會少。
而且換到不是自己耕種的田地上,他們要想達到自己之前的效果,就必須對已經種好的田地進行整頓,這樣又會消耗他們精力。
更不用說農民們故土難離等等情緒問題了。
當下來看,最合適的方式,肯定還是就近擔任農令。
本村只有一個預備農令的,就直接在本村擔任農令,然後同時兼任周遭兩個村落的農令;
本村有一個以上預備農令的,其中一人在本村擔任農令,另一人則在鄰村擔任農令,分散擔任不同村落的農令,但是不必遷移;
特定地區預備農令稠密,而部分地區沒有預備農令的,則在當地預備農令中,挑選遷移,但是會保證換到更多更大的田地。
這就是崇禎看完之後,心中定下的思路。
至於具體村落劃分,還需要根據京郊村落地圖來細緻確定。
可以預計的,將這麼多村落與這麼多農令搭配,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只怕同樣會相當耗時耗力。
好在,崇禎可以在確定安排的思路之後,將這件事情交給他手底下的人手執行。
“傳朕旨意,以錦衣衛為主,鄉間巡查軍輔助,著手安排農令與村落的搭配。涉及需要調配農令的事宜,一律透過村令徵求預備農令本人的意見。期間遇到問題,一律上呈朕!”
如此一來,等到這一塊的安排做完,農令這個崇禎期待很久的事務,便可以切實執行了!
————————————
“陛下,您看,這就是草民所講的打造方式!”
正所謂好事成雙,崇禎剛剛將農令的事務統統安排,然後,便有內侍前來通報,之前他安排下去的工匠事宜也有了進展。
不過,不是那幾個工匠商議的工匠體系有了進展,而是最開始時,當著崇禎的面,主動請纓的那名年輕匠人,傳來了喜訊。
“嗯,確實是將一件物件的打造分成了多個步驟,不過,這樣的為何會讓效率產生如此大的增長?”
崇禎當下,正隨著這名年輕匠人參觀他這兩天搭建的所謂秦時鍛造體系。
據這名年輕匠人楊尚所講,在這兩天的時間裡,他以三十名工匠搭建的鍛造鋪子,已經生產出了超過百件農具。
這樣的效率,基本上是一般工匠打造效率的兩倍!
崇禎自然第一時間就找了監督的新軍將士,詢問具體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