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再扶你教你十年(第1/2頁)
章節報錯
趙德昭的回答,主要談及“國策、軍制與經濟”等三個方面。
從唐朝面臨的外部軍事壓力,談到李唐朝廷在國策上的應對與失誤。
從唐代中期以後府兵制度的敗壞,談到募兵制的補充與興起;
最後是以藩鎮割據的經濟基礎為收尾:
“……藩鎮在錢糧賦稅上可以自給自足,有充足財力自行蓄養精兵,無需仰賴朝廷的財政調撥。這便是藩鎮之禍的經濟基礎。只要刨掉這個經濟基礎,便能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趙德昭洋洋灑灑,不歇氣地說了小半個時辰,把唐代“藩鎮割據”的內在驅動因素,從各個方面都說透了。
趙匡胤聽得張大嘴巴,兩個眼睛都直了!
他曾經與朝廷的文官們多次討論過“藩鎮之禍”,各人水平不一,提出的看法各有不同,但都大同小異。
要不就怪唐玄宗晚年昏庸,弄出了“安史之亂”,沒有“安史之亂”,哪會有後來的藩鎮之禍?
要不就怪唐肅宗不聽李泌之言,生生葬送了大好局面,使得“藩鎮割據”成為既定之局。
反正,肇禍因由都是李唐朝廷無能,皇帝一意孤行不聽勸。
能夠思考得深入一些,提出幾條制度與環境原因的,十中無一。
至於能夠像兒子這樣,全面深入剖析出深層原因,而且說得有理有據,令人信服的人,更是一個都沒有!
就兒子的這個水平,哪裡需要被攆到宮學讀什麼書啊,應該被請到朝堂上,給大臣們上課才對!
“二郎,說得口乾了吧,先喝口水。”
趙匡胤按捺住內心的震驚,親手給兒子斟上了一杯茶水。
他看著趙德昭一飲而盡,這才徐徐問道:“二郎,你剛才所講,是何處得來?何人傳授?”
兒子以往的才學見識是什麼成色,趙匡胤心裡是有數的,他並不怎麼相信這是兒子自己想出來的,很可能是另有高人智士傳授。
他就算想破腦殼也不會猜到,兒子所講的那一通長篇大論,不過是千年以後網際網路上爛大街的歷史雜談而已。
而這,正是跨越時代所帶來的觀念與知識的碾壓!
“無人傳授。”趙德昭放下茶碗,謙遜答道:“這都是兒子這些日子遍讀前代史書,反覆思量後領悟到的一點心得,還請爹爹指教!”
趙匡胤起身踱步,神色有些為難,他讀史書頗多,本意是真的很想“指教”幾句。
但他隨即發現兒子的論述十分嚴密,幾乎無懈可擊,自己要是強行點評,恐怕不能服人反為所笑——兒子明著笑是不敢,肚中暗笑少不了。
趙匡胤無法置評,只得重重點頭,連說了幾個“好”字,滿臉欣慰道:“有子如此,我趙大有後了!”
趙德昭聽得心裡一喜,敢情老爹要許諾立自己為太子了,剛剛問我想不想做太子,總不能是逗我玩兒的吧?
哪想到,趙匡胤話鋒一轉,沉聲說道:“你讀史能有真知酌見,這很好。但治國理政不是光憑書本里得來的見識,更要有料理事務的手腕與才幹。”
“那爹爹便派兒子到禁軍任職好啦,就兒子才提到過的殿前司!”趙德昭失望之下,只能退而求其次,您老人家太子之位不給我,那給我幾個兵帶一帶,這總可以吧?
“你以為帶兵那麼好帶的,你從未帶過兵,能帶出什麼樣子來?京畿兵備,乃是我朝要害,豈能容你擅動?不許!”趙匡胤板起臉孔駁了。
趙德昭這下心裡真有點不忿,您又是問我想不想又是考校我,折騰半天我狗屁沒撈著啊,於是故意小聲道:“爹爹,您的身量越發見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