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南軍北線的精銳部隊,在大元帥陳天華的親率下,在結果豫東戰役之後,又開始了向北挺進。

作為南軍軍事中心的武昌,卻顯得相當平靜。

與以往的戰爭略有不同,這一次軍政上下卻是顯得波瀾不驚,似乎對大帥統領下的作戰,大家都很有信心。

在江南所有轄區內,很多百姓甚至不知道豫東戰役和向北挺進之事。

能做到這一點,當然是江南對於戰爭的準備充足,無論是兵力排程,還是軍需物資供給方面,做得遊刃有餘。

這充分說明江南這些年的富庶,這種烈度的戰爭,已經犯不著興師動眾。

陳天華親臨前線督戰,繼而是主持向北挺進等事宜,而駐守武昌軍部,目前他的親信,也只有參謀總長紀春生,還有衛戍部隊司令官顧祝年。

原本武昌軍部總參議是李存智,沒想到剛年過六旬的他,這年頭卻很少參與武昌軍事,而且長期不在武昌府,住在杭州西子湖畔的李府,有妻妾家人陪伴,膝下子孫滿堂。

浙省軍事,他完全交給了第三子李品璋,似乎是準備安度晚年了。

幾天前,他以身體不佳為由,請辭武昌軍部總參議之職。

陳天華也只好同意,並按李存智的推薦,即令李興鴻接替此職。

武昌軍事總參議,實際並非是虛職,在眼下政局動盪,戰爭爆發之時,江南各轄地的安定與建設,非常重要,尤其是在軍隊建設,地方治安方面。

李存智德高望重,又有長期帶兵經驗,原本陳天華就需要他坐鎮主持軍部,而自己可以親臨前線指揮,早日實現大一統,和平共處。

無奈李存智隨著年齡增長,他並不想太過分勞心勞力,撂了挑子,建議讓李興鴻接替。

陳天華沒法,只能是電告同意。

李興鴻把蘇省軍事,交與陸開山和姜五兩人掌管,興沖沖準備到武昌上任。

當然,武昌有李興鴻和紀春生倆人,一個坐鎮軍部,一個坐鎮參謀本部,道理上陳天華應該更加放心。

而且李、紀二人以前就是老搭檔,性格上有互補性,相得益彰。

當然,除了李、紀兩個之外,還有軍調司許雲媛的存在,武昌軍事方面的工作與日常運轉,要靠著這三架馬車的齊心合力。

所謂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李興鴻這些年風生水起,勢力日漸崛起,眼下更是名震江南,是江南軍界大佬,實權人物,那個不知,誰人不曉?

於是,便有不少親人不遠千里來投,而隨著中原各地烽火迭起,來投奔他的人,便是更多了。

對於這些人,李興鴻本身也是不大待見的。

但這個時代,宗族的力量和觀念非常強盛,卻也不是個人所能抗衡的,真將這些人拒之門外,李興鴻的名聲,會受到些許影響。

他便也只能捏著鼻子收納這些人,在其中選一些能幹的,安排一些無關緊要的職位,權當是讓他們有個養家餬口的生活來源。

畢竟堂堂李興鴻的親朋好友,真個生活無著落,被迫流浪在外,出去攬工過活的話,他的顏面也不好看哦。

除了這些以外,他的府邸裡還需要貼身護衛和士兵,以及僕人丫頭等。

現在貼身護衛是他從軍中精選而來,能力各方面自然是勿需多說,但這些人都是外族人,其中有沒有幾根雜草,那卻是難說得很。

便是那些丫環老媽子,匠工雜役,其中有沒有軍調司的人,李興鴻的心裡也沒有底。

上次章川的人伏在他身邊,已讓他心驚肉跳,對於更勝一籌的軍調司,難道就沒有?

對於許雲媛,李興鴻有著一種深深的忌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