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原來經歷數百上千人的戰鬥,那種戰爭細節比較粗糙,但這種小分隊攻防,就得精益求精,只要一個疏漏,就全盤皆輸。

這讓陳天華看到了特戰隊的價值。陳天華跟李興鴻他們交換了下意見,說了幾句鼓勵的話,第二場的實戰演習要開始了。

第二場的內容,是山地遭遇戰。

如果說第一場演習有許多特戰技能,新軍第三協隊的短板較多,那麼山地遭遇戰,就新軍李興鴻他們的特長吧。

這些年所經歷過大大小小的遭遇戰,尤其是那年冬季剿匪時,在鷹嘴山那場大規模遭遇戰,還有這次橫山、營盤山戰鬥,都打的漂亮。

所以,在第二局演習前,李興鴻他們聚在一起討論作戰方案,都卯足了勁,爭取扳回一局。

第二局不分進攻方和防守方,雙方人同時進入演習場地,什麼時候遭遇,什麼時候就開戰。

這一次李興鴻的十五名隊員,精神高度集中,為減少失誤,要把自己的本事拿出來讓東洋人瞧瞧。

當顧祝年從一個沙丘後面出來,發現了死神眼他們那些人的蹤跡。

可是,他只叫喊了一聲,還不等大年有所動作,就只聽“砰…”的一聲響後,腦袋上被撞擊一下,卻冒出一股紅煙。

顧祝年的靜態槍法比死神眼的差,不光如此,他的出槍速度,瞄準等比對方差的可不是一星半點。

想想,靜態速射死神眼跟陳天華打成平手,只在騎射中差一分,說明他的厲害。

實戰中,你搶先發現卻沒及時出槍,或出槍慢了一點點,你就一命嗚呼了。

這個就是實力,沒辦法。

接下來,雙方遭遇上了,就你來我往的開始激戰……

第二局戰鬥結束,李興鴻他們同樣遭遇慘敗。

二局,李興鴻他們都是全軍覆沒。

第一局擊斃對方二人,戰局是七比二。

第二局擊斃對方七人,戰局是十五比七,比第一局強。

這讓隊員們輸得心裡還十分窩囊和不服,除了缺少團隊默契配合之外,感覺上還少了一點什麼。

要說缺少,最重要的可能就是陳天華的缺陣,團隊裡缺少主心骨和絕對戰將。

當然,第二局如果由陳天華加入,大機率能勝,但也是慘勝。

依仗著過人的實力,默契的配合,還有對場地、槍械的熟悉,日籍教官隊他們取得了完勝。

這讓日方領事館人員,倉田修等教官們的心情都好了很多。

整場比武三大專案,新軍第三協是二勝一負,總體上算是勝利一方。

但大家心裡都明白,主要是陳天華個人太強悍了,當然,新軍第三協的戰力,在所有清軍中是最強的,這毫無疑問。

這次也是對他們第三協的測試嘛。

到下午整個比武都結束了,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都沉浸在歡樂中,唯一忘了是誰遞的條子。

這個始作俑者想挑起東洋人跟陳天華之間鬥,其目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