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木已成舟(第1/2頁)
章節報錯
因為張香帥他壓根就沒有,建設一個鋼鐵廠所需的可行性研究與方案。
就連用何處的鐵、石、煤、焦都不明確,讓他拿什麼東西去送樣檢測?
可為了顏面,他竟大言回覆道:“以中國之大,何所不有,豈必先覓煤鐵而後購機爐?但照英方所用者購辦一套可耳。”
薛公使原話告之供貨方,英國梯賽特公司只得從命,反正是業主自己主觀使然,怨不得別人。
很快,五百多萬兩白銀支付到位,幾套鍊鋼的高爐透過海運到位目的地。
關於鋼鐵廠的選址方面,張之洞腦袋一拍,想當然的把偌大一個鋼鐵廠,設在自己衙門口能瞧得見的地方漢陽。
冶煉鋼廠的鐵礦石選是大冶鐵礦,也就是後來的漢冶萍公司的鐵礦石產品。
煤炭用就近的安徽馬鞍山煤礦。
可他居不知馬鞍山的煤,灰礦並重,含硫量高,不是標準的煉焦煤,也就是不能煉成焦炭。
不得已,他只好揮出鉅款,從遙遠的德國購焦炭數千噸應急。
七拼八湊的還是成不了事。
從光緒十六年至二十二年這六年間,暫不算投入的人力和地皮徵用等費用,光是裝置和原料費用的陸續投入,約一千八百餘兩白銀,可還沒有煉成合格的碳鋼。
後來,張香帥又改用盛宣懷漢冶萍公司的煤炭,也就是江西萍鄉的煤炭,還調來全國各地的鐵礦石來試爐,但製成的鋼太脆易裂。
經過專家會診,張香帥才知道他所購的高爐,採用酸性配置,不能去鐵礦石中的磷,鋼含磷太多,便易脆裂。
而酸性配置的高爐,不適用大清國的鐵礦石品質,要想冶煉成碳鋼,必須將高爐全部換掉。
萬般無奈之下,他只能四處籌錢換高爐。
可湊錢那麼容易嗎?
張香帥是個花錢如流水的主,只要有錢什麼都想買,什麼都想做。
紡織局的錢被他挪用的精光,以至於缺少流動資金而滯後發展,最後也是債臺高築。
真當他為籌錢走頭無路,四處碰壁之時,日籍正金銀行向他主動投懷送抱,並承諾要多少貸多少,五年期貸款。
這下,張大帥喜出望外,前後二次向正金銀行借款八百餘萬兩白銀,將原來的鍊鋼高爐全部改用鹼性配置,這才勉強制造出合格的碳鋼。
可令人沮喪的是,漢陽鐵廠出品的碳鋼,其成本價比國外洋人進口到岸的同型號碳鋼還貴。
這讓漢陽鐵廠如何賺錢?
就舉工字鋼來說吧,也就是鐵軌,他的出廠價比英美德法等國的進口鐵軌,還高出將近一成。
究其原因,除了裝置等固定資產折舊之外,原材料都是遠離鋼鐵廠,光轉運費,路途損耗等就讓人受不了。
總的一句話,生產成本居高不下。
可五年之後,欠正金銀行連本帶利近二千萬兩,這可是拿漢陽鐵廠做的抵押。
原來,日籍正金銀行採用複利計演算法,日息壘進位制利滾利,很嚇人的。
說到底,張香帥的漢陽鐵廠,是個賠本賺吆喝的龐然大物,他的銷售不是靠品質和價格吸引人,而是依靠行政命令來強行攤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