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而言之,到目前為止,大清國竟然沒有一部正式的公司法規出臺,就更談不上有外商投資法規。

他們批准辦理什麼,完全是對人不對事,有洋人參與的,就大開綠燈。

這樣,就極大地限制了清末民營企業的發展。

而真正大清第一部《公司律》誕生,則是一年之後,也就是光緒二十九年才推出,居然是由刑部頒佈。

在清末,大清律法沒有像西方國家那樣,有民法和刑法之分,統一歸入刑法之中。

大清朝從十九世紀末之後,閉關鎖國的大門,被資本主義列強用大炮轟開了。

隨著西方諸國的進入,大清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明顯的就是經濟模式在潛移默化。

由於華夏自古以來就是小農經濟,以及歷朝歷代都奉行重農抑商政策,因而始終未能產生私營的大工業,規模化的手工業,何談西方式的公司模式?只有作坊,窯場概念。

但是,清末由於西方列強的武力威逼下,被迫出賣國家主權,國內有志之士除了以夷制夷的思想外,還興起了一股實業救國之風,因而產生了大量的民族企業。

民族企業興起是件好事,但在經營過程中產生諸多問題,同時期又是大量外資投入在華企業湧現,獨資或合資並列,五花八門。

在這種情況下,迫使清政府最早的公司法誕生,顯示一點點國家主權,保護一下挺可憐的民族企業。

對於這段歷史,陳天華略知一二,自然就明白,在當下發展民族經濟十分不易,要充分運用策略與計謀。

例如以夷制夷之策,西方列強都想瓜分大清,各國之間免不了爭權奪利,這是可以充分利用的目標之一。

而大清國內,各派系之間,洋務派與保守派,北洋新軍與南洋新軍之間,新軍與舊軍之間等等,也都是可以利用的關係。

這些矛盾和關係利用的好,就能在夾縫中生存,最終能脫穎而出,崛起於東方。

陳天華與陳宗玉倆人在小客廳裡談得十分投機,不時傳出愉悅的笑聲。

正講得酣暢中,“咚咚咚…”響起了敲門聲。

“進來…”

推門而入的是二位女子,是陳宗玉在紹興的三姨太姚氏,和他們的女兒陳玉梅。

她們含笑怯怯地走了進來。

“爹!”

“老爺,你們談了幾個小時了,不嫌累嗎?歇會。”

“你們不是在那跟琪業他們打牌嗎?”陳宗玉奇怪道。

“我們打累了想出來透口氣,結果外面大廳一個人影都沒有,聽到這裡面笑得正酣,我們就進來湊個熱鬧,沒打擾你們吧。”

“沒有,三太太,我們都已經談完了,現在是閒聊。”

陳天華連忙起身解釋,眼神不經打量起姚氏母女倆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