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一段鮮為人知的事(第1/2頁)
章節報錯
為此,日方積極支援大清國內反清勢力,無論在資金,場地,人才培訓等不遺餘力。
關於這點歷史陳天華是清楚的。
辛亥革命前夕,許多辛亥革命先驅、領導人成立的什麼光復會,同盟會等的總部,開始恰恰都設在日本。
每每被大清政府國內通緝的要犯,東渡日本成了他們唯一的避風港。
後期的許多民國亂戰中的軍閥,無論是皖系、直系,還是奉系,他們後臺支持者實際都是日方。
也就是說,無論誰在臺上執政,最終日方是勝利者。
這是他們的對華策略,作壁上觀,坐山觀虎鬥,誰贏了誰就是他們的最終代理者。
不曾想,幾十年下來,這些民國軍閥太不爭氣,鬥來打去的沒有一個勝者,還被南方軍來個二次北伐,搞了個大一統,最後就連東北都易幟了。
最終,在軍國主義掌控下的日本,他們只好自己赤膊上陣,發動侵華戰爭,從區域性到全面。
李經方接著陳述說,近幾年來,日方的宣傳機構為了麻痺大清國內愛國人士,轉移國際鬥爭矛盾,消弱反日情緒,他們大肆宣傳所謂對華親善。
日方宣傳中日同文同種,五百年前就是同族人,他們還鼓吹中日甲午戰爭原本是場誤會,中日今後要友好合作云云。
李經方說,早在1897年,日本陸軍參謀長川上操六率考察團赴大清國南方遊歷觀光,其主要目的就是伺機拜訪湖廣總督張之洞。
期間,張之洞跟川上操六試探性地提了二個問題,一是湖北派送200人次赴日留學,二是請日方派出軍事顧問來鄂幫助訓練新軍,也就是後來的自強軍。
沒想到,這二個問題很快得到了日方大力支援。
在以後的一年間,日本陸續接納了二百餘名,由湖廣總督府選派的各類留學生。
同時,日軍方派出了一個軍事顧問團,幫助訓練自強軍。
除此之外,日方還自告奮勇地派出兵器專家,幫忙漢陽槍炮廠(漢陽兵工廠進行技術改造。
這些高效舉措,是張之洞對日態度轉變的開始。
李經方強調說,張之洞的態度完全轉變,應該是從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那時開始的。
光緒二十六年,八國聯軍侵華,北方一片混亂,南方几個督撫都接到了慈禧太后勤王的詔書。
時任兩廣總督李鴻章,湖廣總督張之洞,兩江總督劉坤一等人一盤算,就算出兵也打不過。
與其引發全國大亂導致政權崩塌,不如安定南方,儲存實力。
就這樣,他們和各列強簽署了“東南互保”協定。
李鴻章和張之洞就分別被列強們,擬定為大清朝覆滅之後新政府的候選人,合作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