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9章 有學問的土根(第1/2頁)
章節報錯
大江大河中生長的河蚌和螺螄肉,不但肉質鮮美,還能清熱、壯骨、滋陰壯陽、平肝明目和提高機體免疫力。
這些在陳天華腦海裡早已熟知。
河蚌非常鮮美,「紅燒河蚌」,「青菜燒河蚌」,「豬肉燉河蚌」都是名菜。
螺螄在江浙一帶,更是普通人家都能消費的大眾水產。
用螺螄做的傳統菜譜有「醬爆螺螄」,「蔥油醬燜螺螄」,「韭菜燒螺螄肉」等。
有句民謠叫:剁螺螄蘸酒,神仙也眼饞。
充分說明江浙一帶的民間,螺螄很受歡迎,很有市場。
掃螺螄相對於摸河蚌要簡單多啦,人就在小划船上操作,不用特意下水去。
一般性的螺螄,都盤踞在湖面水下的湖岸壁和大石面上,陳天華自制了一個精細青麻織成的網鬥,網口用扁竹繃圈,外加一個網柄,伸水下去用網鬥沿口一掃就成。
每天午飯之後陳天華就慢慢出發,到太陽落山時返回,小划船裡總是裝有四五十個河蚌和五六十斤螺螄,人也不太累。
無論河蚌還是螺螄,最大的問題就是肉裡含泥土,還有泥土腥味兒。
民間常用的方法就是用清水‘養’,每天給換水,大概養上三天,才能讓它們吐露乾淨。
陳天華將掃摸來的螺螄和河蚌,統統放進家裡幾個最大的大木盆中。
叫大姐亭娟挑來橫湖的清水,倒入大木盆裡要淹沒它們,然後在每隻木盆裡,滴上幾滴炒熟了的菜仔油。
並且交待母親和幼娟她們,這隻需‘養’一天,就可以撈出來處理,肉內保證沒泥土,連泥土味都沒了。
平常要養二三天才能將內含的泥土吐盡,怎麼這一天就可以了?
家裡三位女性都不解其道,問為什麼?
“滴上幾滴炒熟的菜仔油,引誘它們吐得更快,更乾淨。”
陳天華很籠統地做了解釋,更深奧的原理就沒必要說,說了她們也聽不懂。
母親和幼娟只是愣愣地聽著,是懂非懂,但她們相信土根,畢竟是進過洋學堂,屬於有學問的人,按他的要求去做就沒有錯。
第二天養淨後,用薄刀刮斷河蚌的吸殼肌後剖開,將黑裙邊除掉餵雞和豬,將乾淨的蚌肉取出來單獨賣,一舉二得。
用大剪刀將螺螄屁股軋掉,成為新鮮無泥土的剁螺螄。
這就是陳天華與時下人,不同的精品思維方式,也就是後世常說的精加工或深加工。
為了檢驗這樣做的成果,陳天華自己在家裡讓做了兩個舊菜:「青菜燒河蚌」和「蔥油醬燜螺螄」,請全家人先來品嚐。
大家撿起一顆剁螺螄,嘴含住螺螄頭,用力一吸,“呲溜…”一下,螺螄肉輕鬆進入口中,沒有一點泥土,連泥土味都沒,味道鮮美。
河蚌腮裡最容易含沙土,但精加工後就一點都沒有啦。
經過實踐驗證,全家人都更加信服土根了。
天吶,這省下多少辰光呵。
“陳土根的螺螄河蚌裡不含泥土,如假包換,退錢!”在鄉鎮市場上,陳天華喊出了自己獨特的響亮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