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第1/4頁)
章節報錯
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徐達揮師西渡黃河。大軍進抵鹿臺,元將張思道聞風而逃。徐達連克奉元、秦州、伏羌、寧遠、鞏昌,派大將馮勝進逼臨洮,元將李思齊不戰而降。又分兵攻克蘭州、平涼,張思道逃奔寧夏。不久,慶陽斷糧,張良臣的部將開啟城迎降,徐達率車衝入城中,擒斬張良臣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徐達揮師西渡黃河。大軍進抵鹿臺,元將張思道聞風而逃。徐達連克奉元、秦州、伏羌、寧遠、鞏昌,派大將馮勝進逼臨洮,元將李思齊不戰而降。又分兵攻克蘭州、平涼,張思道逃奔寧夏。不久,慶陽斷糧,張良臣的部將開啟城迎降,徐達率車衝入城中,擒斬張良臣父子。慶陽之戰,標誌著徐達徹底平定陝西。[14]
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徐達受命為徵虜大將軍,兵分兩路。李文忠率東路軍出居庸關,北追元惠宗;徐達與馮國勝、鄧愈、湯和率西路軍出潼關,往安定西擊庫庫。在出徵前,朱元璋又命華雲龍、金朝興、汪興祖等先期進攻雲州,以吸引敵人注意力,並策應徐達、李文忠作戰。二月,華雲龍攻破雲州,金朝興攻克東勝州(今內蒙古托克托),汪興祖攻克武州、朔州。
徐達率西路軍出征。四月,進抵安定。元將庫庫正圍攻蘭州,知道徐達軍隊已至,遂撤圍轉赴安定迎戰,庫庫屯軍於安定以北的車道硯,徐達命馮國勝率軍趨沈兒峪(車道硯南)列陣,雙方激戰一日,未分勝負。庫庫於是派千餘人由間道潛劫明軍大營,使明軍陷於混亂。徐達親自迎戰,將來敵擊潰。次日,徐達整軍出戰,大敗元軍,庫庫僅率數名隨從北奔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庫倫市)。庫庫兵敗後,徐達命湯和進軍寧夏,鄧愈西攻河州(今甘肅臨夏),自己則向南攻取沔州(今陝西勉縣)、興元(今陝西南鄭)等地。
李文忠的東路軍於二月出居庸關後,經野狐嶺至興和(今河北張北),迫降當地元軍守將,繼而經駱駝山(今河北沽源境內),進攻察罕諾爾(多倫附近),擒獲元將珠孟和沙達哈等。五月,元惠宗死,李文忠兼程趕到應昌(今內蒙古阿巴哈那爾旗),擒獲元惠宗嫡子買的裡八剌及諸王將相數百人。元惠宗的另一個兒子愛猷識禮達臘,率數十騎逃走。李文忠在回師途中,又攻破興州(即大興,今河北灤平),擒獲元將江文青,俘降元軍37000人。大軍奏凱而還,朱元璋親迎於龍江,犒賞三軍,並下詔大封功臣,授徐達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右柱國、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改封魏國公、歲祿五千石、賜世襲文券。
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愛猷識禮達臘與庫庫聚集在和林,借塞外地域遼闊之勢,休養生息,準備捲土重來。鑑於此,徐達受命赴北平訓練士卒,修繕城池,又遷沙漠遺民32000戶屯田北平,以加強防禦。七月,徐達奉命轉赴山西練兵。此時,元丞相伊蘇,元將高家奴、哈剌章、納哈出等分別佔據遼東之開元(今遼寧開原)、遼陽、瀋陽、金山(今遼寧康平)等地,伺機南下。[4]
洪武五年(1372年)重新發兵徵擴廓。徐達作為徵虜大將軍進取中路,左副將軍李文忠從東路進攻,徵西將軍馮勝從西路進攻,各率領五萬騎奇兵出塞。徐達中路輕敵冒進,初戰不利,傷亡數萬人。朱元璋因為徐達功勞大,並不過問。文忠軍亦不利,不久撤軍。只有馮勝統軍獲全勝。洪武六年(1373年),徐達又率領諸將遠征邊疆,勝利後還軍北平,戍守邊防,過了三年才回到京城。[15]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春,胡惟庸伏誅。朱元璋下令罷黜中書省,廢除丞相一職。徐達奉旨回應天議政。
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元將朵兒不花等犯永平。徐達奉命與湯和、傅友德率軍討之。四月,徐達夜襲灰山(今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東南),兵臨黃河,朵兒不花逃遁。年末,徐達回到北平。
洪武十五年(1382年)四月,太祖以其功大,下令命有司於南京徐達府前治甲第,賜其坊日“大功坊”。
重病逝世
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達在北平留守時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些。然而次年二月(1385年),病情加重,隨後去世。
徐達死後,朱元璋親至葬禮以示悲瘍,把他列為開國第一功臣,追封他為中山王,諡號“武寧”,贈三世皆王爵。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朱元璋曾經稱讚他說:“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貪圖女色財寶,處理問題不偏不倚,沒有過失。當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達。”[16]
2
主要作品
徐氏家譜中記載有徐達詩兩首,分別為《瀾渡秋聲》、《金陵重九》,又有作對聯《題金陵明宮聯》一副。
3
主要成就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以徐達為中書右丞相。一切準備就緒,朱元璋下達了進攻的命令。
徐達揮師由山東向河南進軍,攻佔汴梁。4月,自虎牢關(河南滎陽西北)西進,在塔兒灣(河南偃帥縣境)一舉擊潰託音特穆爾所率元軍5萬,迫使元梁土阿魯溫於洛陽投降。隨後,徐達、常遇春分兵攻佔嵩(河南嵩縣)、許(河南許昌)、陳(河南淮陽)、汝(河南臨汝)諸州。亡潼關(陝西潼關東北)守將李思齊、張思道聞風齊關四逃。徐達等派兵進駐潼關,並西進佔領華州(陝西華縣)。
5月,朱元璋抵汴梁督戰,與渚將商討下一步作戰計劃。徐達根據元廷外援已絕的軍事形勢,建議乘勢直取元都,朱元璋表示同意。7月,徐達率軍自中灤(河南封丘西南)渡黃河,攻佔衛輝(河南汲縣)、彰德(河南安陽)、磁州(河北磁縣),轉向臨清,會合山東各路明軍,沿運河繼續北進,在河西務(天津武清)、通州(北京通縣)擊敗元軍萬餘人,進逼大都。[17]
元順帝聽到訊息,在至正二十八年二十七日的夜裡率領妻兒及妃嬪、侍從偷偷地開了大都的建德門,向著居庸關的方向逃去,逃往“上都”。8月2日,明軍佔領大都,元統治被推翻。元王朝至此滅亡。[18]
4
人物關係
先輩
姓名 身份 −
徐五四 曾祖父 全國各地自稱徐達後人者,其家譜中提及徐達父母、先祖姓名,各不相同。1980年代,徐達第四子徐膺緒墓誌在南京板倉出土,才確定徐達父母、先祖姓名。據《明史·卷一百二十五》所載,徐達“世業農”。其先人作為平民,以數字為名,在元朝常見。徐膺緒墓誌稱三代男性先祖“以武寧王(徐達)貴皆追封中山王”,三代女性先祖和嫡母謝氏則“皆封中山王夫人”。
何氏 曾祖母
徐四七 祖父
周氏 祖母
展開
5
軼事典故
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與徐達密不可分。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訊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之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