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第1/4頁)
章節報錯
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曹叡覽畢,大驚失色,急問群臣。太尉華歆奏曰:“司馬懿上表乞守雍、涼,正為此也。先時太祖武皇帝嘗謂臣曰: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以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今日反情已萌,可速誅之。”王朗奏曰:“司馬懿深明韜略,善曉兵機,素有大志;若不早除,久必為禍。”[13]
三馬同槽
司馬懿還在做曹操的謀臣時,曹操對他極不放心。有一天,曹操作了一個夢,夢見有三匹馬在同一個槽裡吃食,醒來後心中便十分不快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曹叡覽畢,大驚失色,急問群臣。太尉華歆奏曰:“司馬懿上表乞守雍、涼,正為此也。先時太祖武皇帝嘗謂臣曰: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以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今日反情已萌,可速誅之。”王朗奏曰:“司馬懿深明韜略,善曉兵機,素有大志;若不早除,久必為禍。”[13]
三馬同槽
司馬懿還在做曹操的謀臣時,曹操對他極不放心。有一天,曹操作了一個夢,夢見有三匹馬在同一個槽裡吃食,醒來後心中便十分不快。起初曹操以為是馬超一家便殺了馬超的父親。司馬懿父子正好就是三馬,而“槽”諧音“曹”,“三馬同槽”正意味著司馬氏要吃掉曹氏。曹操感到這是一個不祥之兆,便把太子曹丕叫來,對他說:“司馬懿不是個甘做人臣的人,將來必定會干預我們的朝政家事。”但曹丕後來十分信任司馬懿,並沒有把父親的話放在心上。後來,果然不出曹操所料,司馬氏父子三人相繼專嬗曹魏朝政。
老妻拒食
司馬懿晚年寵愛柏夫人,連張春華都很難有機會見到司馬懿。司馬懿生病臥床,張春華前去探望病情。司馬懿說:“老東西真討厭,哪用得著煩勞你出來呢!”張春華因此羞慚怨恨,於是拒絕進食,想要自殺,她的幾個孩子也都不吃飯。司馬懿驚恐而賠禮道歉,張春華才停止絕食。司馬懿出來後對別人說:“老東西不值得可惜,只是擔心苦了我的好兒子們罷了。”
紅裝促戰
青龍二年(234年),諸葛亮發起第五次北伐,派兵在魏軍營前叫陣、辱罵、挑釁,但任憑你花招用盡,司馬懿決心不動,仍然堅守不戰。蜀軍叫陣無效,情急之中,諸葛亮派人給司馬懿送去一套女人衣裳以示侮辱,意思是說,你司馬懿如此小心謹慎,只配作女人而不配作將帥。如此羞辱魏軍將帥,魏將確實被激怒了,他們火冒三丈,堅決要求出戰。司馬懿見勸說或下令以不足以制止眾將求戰,只好告訴眾將,致書表奏朝廷請戰,皇帝允許,就立即出戰。於是,司馬懿給魏明帝送上請戰書,明帝深知司馬懿的用意,立即派衛尉辛毗為軍師,持詔到陣前,宣稱皇帝有令,只准堅守,不準出戰。
對策徵遼
景初二年(238年)正月,魏明帝召回司馬懿,命他率兵討伐。曹叡問他估計公孫淵有什麼對策,司馬懿說:“棄城而走為上計。憑遼水抗拒我軍為中計。坐守襄平那他就必成俘虜了。”曹叡又問:“公孫淵會採用哪種策略?”司馬懿回答:“只有聰明人能正確估量彼此實力。預先棄城,不是公孫淵所能做到的。他定會認為我們這次孤軍遠征不能持久,先在遼水抗拒,再退守襄平,這是中計和下計”。魏明帝問:“往還需要多少時間?”司馬懿說:“去百日,回百日,攻戰百日,用六十天休息,一年時間足夠了。”臨行時親友相送,司馬懿感慨作歌:“天地開闢,日月重光。遭遇際會,畢力遐方。將掃群穢,還過故鄉。肅清萬里,總齊八荒。告成歸老,待罪舞陽。”
5
人物評價
史書評價
《晉書·宣帝紀》:“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三國志》: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託之任。懿戮力盡節,以寧華夏。又以齊王聰明,無有穢德,乃心勤盡忠以輔上,天下賴之。
歷代評價
諸葛亮:計吳朝必無降法,卿是六十老翁,何煩詭誑如此。
費禕:若懿以爽奢僣,廢之刑之可也,滅其尺口,被以不義,絕子丹血食,及何晏子魏之親甥,亦與同戮,為僣濫不當矣。
夏侯霸:彼自吻家,非人臣也。
李世民為《晉書·宣帝紀》作史論:“宣皇以天挺之姿,應期佐命,文以纘治,武以稜威。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飾忠於已詐之心,延安於將危之命。觀其雄略內斷,英猷外決,殄公孫於百日,擒孟達於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鬥志,遺其巾幗,方發憤心。杖節當門,雄圖頓屈,請戰千里,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輔翼權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當謂竭誠盡節,伊傅可齊。及魏明帝將終,棟樑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託,曾無殉生之報。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後亂?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古人有云:‘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日,聞於天下。’可不謂然乎!雖自隱過當年,而終見嗤後代。亦猶竊鐘掩耳,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故知貪於近者則遺遠,溺於利者則傷名;若不損己以益人,則當禍人而福己。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況以未成之晉基,逼有餘之魏祚?雖複道格區宇,德被蒼生,而天未啟時,寶位猶阻,非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雖則慶流後昆,而身終於北面矣。”
晉明帝時,王導侍坐,晉明帝問起晉前世得天下的具體情形,王導敘述了司馬懿的業績和手段,又說起司馬昭在高貴鄉公時的所作所為,晉明帝大慚,把臉埋覆在床上說:“若如公言,晉祚復安得長遠!”
何去非對司馬懿的忍耐、氣度和用兵能力,都給予分析,不與諸葛亮正面對戰並非膽怯,而是高明的耗敵軍之策:“仲達提秦、雍之勁卒,以不應而老其師者,豈徒然哉!將求全於一勝也。然而,孔明既死,蜀師引還,而仲達不窮追之者,蓋不虞孔明之死,其士尚飽,而軍未有變,蜀道阻而易伏,疑其偽退以誘我也。向使孔明之不死,而弊於相持,則仲達之志得矣。或者謂仲達之權詭,不足以當孔明之節制,此腐儒守經之談,不足為曉機者道也”。評其“制其兵,出奇應變,奄忽若神,無往不殄,雖曹公有所不逮焉”。詳見《何博士備論·司馬仲達論》
崔琰: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
楊俊:此非常之人也。
曹操: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曹植:魁傑雄特,秉心平直。威嚴允憚,風行草靡。在朝則匡贊時俗,百僚儀一;臨事則戎昭果毅,折衝厭難者,司馬驃騎也。
曹叡:司馬懿臨危制變,擒淵可計日待也。”“吾得司馬懿二人,復何憂哉!
曹芳:太尉體道正直,盡忠三世,南擒孟達,西破蜀虜,東滅公孫淵,功蓋海內。
吳質:驃騎將軍司馬懿,忠智至公,社稷之臣也。
陳矯:朝廷之望;社稷,未知也。
孫權:司馬公善用兵,變化若神,所向無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