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你給我解釋一下,你為什麼見著你的木板會變得這麼害怕?”

張德森看了一下自己左手臂上的小型電腦,不得不說,只要不從它的螢幕正面看,確實看起來有點像木板,因為張德生當初是為了掩人耳目,而故意把他外表塗成木板的顏色的。

張德森看了一下馮玲兒一眼,只得對他說道:

“因為木板上可以寫東西,所以木板上會有很多東西的資訊給你看的。”

馮玲兒一聽,立刻高興的衝過來說道:

“是什麼資訊啊?我想看一下。”

馮靈兒此時以為終於抓住了張德森的一個把柄,不由得有些興奮。但是此時,突然間一個到閃電打了下來,馮玲兒不由得嚇得花容失色,他抬頭見到窗外出現一個球狀的光球。不由得大驚失色的叫道:

“那是什麼?那是什麼啊?”

張德森看後,不由得笑著安慰她,並且說道:

“這是球形閃電……”

接著,張德森向其解釋起了什麼是球形閃電。

而所謂的球形閃電是俗稱滾地雷。通常在雷暴時發生,為圓球形狀的閃電。這是一種真實的物理現象。它十分亮,近圓球形,直徑約15至40厘米不等。

通常僅維持數秒,但也有維持了1至2分鐘的記錄。顏色除常見的橙色和紅色外,還有黃色、紫色、藍色、亮白色、幽綠色的光環,呈多種多樣的色彩。

球狀閃電的危害較大,它可以隨氣流起伏在近地空中自在飄飛或逆風而行。它可以透過開著的門窗進入室內,常見的是穿過煙囪後入建築物。它甚至可以在導線上滑動,有時會懸停,有時會無聲消失,有時又會因為碰到障礙物爆炸。

球狀閃電是形成雷電的電動趨勢,在半擊穿空氣時產生的空氣離子球。它其中攜帶能量,包裹相對穩定。當有導體破壞它的平衡時,它會和周圍的空氣中和,並釋放出能量。

以下是一些對其成因的假說:

有人認為在發生枝狀閃電時,由於閃電通道里的空氣溫度很高,使空氣中的水汽分解為氧和氫,在特殊情況下,閃電通道分裂成數塊。

如是,把閃電通道附近的空氣分裂成一團團含氫和氧的氣團,形成連珠閃電,待枝狀閃電停止以後,球狀閃電溫度降低,氫和氧重新化合,在化合過程中釋放出能量,在釋放能量的同時產生了光。

有時候這種釋放能量的現象是用爆炸的方式表現出來,便產生了球狀閃電。

傳統理論認為它是一種旋渦狀高溫等離子體,利用內部高速旋轉造成的向心力與外部大氣壓力達到平衡來維持了較長時間的穩定性。還有人認為它是利用高溫混合氣體之間的化學反應維持了能量的穩定。

微波激射孤立子理論認為球狀閃電是由體積約為若干立方米的大氣微波激射所引起的。微波激射相當於能量低得多的鐳射,在空

氣體積很大時,微波激射會產生區域性電場即孤立子,從而導致看得見的球狀閃電。

巴西伯南布哥聯合大學的研究人員AntnioPavo和GersonPaiva聲稱他們證實了汽化矽假說:二氧化矽經閃電的衝擊,其中的氧與碳結合而矽被汽化成純矽,形成短暫性的球體。汽化矽與空氣中的氧氣再結合時產生熱量,使球體發白光。

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的物理學家JosepexanderKendl聲稱頻繁發生的閃電可能致使磁場強大到使人產生類似幻覺,而猜測或許能用來解釋球狀閃電的現象。

經由玻璃中的自由電子產生。

球形閃電並不是閃電,它與閃電幾乎沒有相同之處,所以把這種現象命名為“球形閃電”是不準確的,應當命名球形閃電為“電光火球”,即與電磁場有關的等離子態發光球。天然閃電又叫雷電。最常見的雷電形式是線狀閃電,其形狀猶如倒懸於空中的縱橫枝叉,又像是地圖上一條支流眾多的河流。

另外,雷電中還有較少見到的串珠狀閃電。電光火球的壽命一般為幾秒,個別的可長達幾分鐘。而普通枝狀閃電的壽命不到1秒。

電光火球是定域於適當的磁場位形空間和速度空間的等離子體,它從周圍獲得能量,等離子區的直徑取決於外部場的頻率,因此產生諧振。

馮玲兒聽完後,不由得目光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