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凌凌發為您提供的詳細閱讀內容

一陣觀察之後 蘇遊發現這畫里根本就沒有其他的玄機 僅僅就只有外面的和這個畫而已 這讓先前還以為這畫裡邊有問題的蘇遊愣住了

既然這畫中沒有藏東西 那就只能說明這個畫的年代是真的 深綠色啊 恰好是搗練圖所處的年代

說起這個搗練圖 其實還是有一番故事 這《搗練圖》本是唐代畫家張萱之作 此圖描繪的是唐代城市婦女在搗練、理線、熨平、縫製勞動操作時的情景 畫中的人物動作凝神自然、細節刻畫生動 線條工細遒勁 設色富麗 其“豐肥體”的人物造型 表現出唐代仕女畫的典型風格 是華夏古代仕女畫的重要代表作

然而這《搗練圖》雖然是唐代張萱所作 然而現在蘇遊他們所說的搗練圖卻不是張萱的原圖 而是宋徽宗的摹本 至於張萱的原圖 早就已經失落了

儘管不是張萱的原作 僅僅只是宋徽宗的摹本 但卻絲毫不影響這東西的價值 蘇遊相信 這東西要真的是宋徽宗那摹本的話 現在肯定很多人已經出價了 而不是一個個的站在這裡觀看

“不對 這畫不應該是真的 ”

蘇遊仔細的想了一下之後 還是覺得不可能 這作品明明在米國的波士頓博物館 怎麼會可能出現在在這裡呢

想到這裡 蘇遊覺得有必要再好好的看一下 此刻 那搗練圖也就鋪在那案几上 觀看起來倒是也很是方便 尤其是很多人在看到這個畫一下就認定這東西是假的之後 一個個的都朝著後邊走開了 前邊的人更是稀少 這就更給了蘇遊一個很好的觀看的空間

蘇遊發現 這擺在案几上的長卷式的畫上共刻畫了十二個人物形象 按勞動工序分成搗練、織線、熨燙三組場面 對 沒錯 單就組圖的數量以及人物來說 和自己蘇遊以前所看過的沒有區別 這看不出什麼區別之後 蘇遊又接著看了下去 看看這三組的場面 然後把這東西和記憶裡的圖做著對比 蘇遊相信 這東西要是假的 就算再怎麼真 肯定也會有紕漏出現

第一組描繪四個人以木杵搗練的情景;第二組畫兩人 一人坐在地氈上理線 一人坐於凳上縫紉 組成了織線的情景;第三組是幾人熨燙的場景 還有一個年少的女孩 淘氣地從布底下竄來竄去

“滋……”

看到這裡 蘇遊也不由的在心底裡砸吧了一下舌頭 他發現這圖好像真的和自己以前所看到過的一樣 對這一點蘇遊很篤定 要是以前的話 蘇遊還會想到自己可能記錯了 但是在自己遇到小鼎身上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之後 蘇遊對自己有了絕對的自信 他知道自己肯定是不會記錯的 這東西確實如此

從圖畫的內容上看不出什麼 蘇遊只好再從圖的結構上來看 畫家張萱採用了“散點透視法”進行構圖 他把整個搗練的勞動場面分三部分呈現在讀者面前 同時 他不單純圖解勞動的程式步驟 而是注重對勞動場面中流露情緒的細小動作的描繪 似求得更好地展示出筆下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動 如搗練中的挽袖 縫衣時靈巧的理線 扯練時微微著力的後退 幾個小孩的穿插 一女孩在煽火時以袖遮面及另一女孩出神地觀看熨練等 使畫面中的人物與場景真實生動 充滿生活情趣 顯然 這是畫家熟悉生活、認真觀察的結果 畫家以細勁圓渾、剛柔相濟的墨線勾勒出畫中人物形象 輔以柔和鮮豔的重色 塑造的人物形象端莊豐腴 情態生動 完全符合張萱所畫人物“豐頰肥體”’的特點

看到這裡 蘇遊所是把整幅作品完完整整的看了一遍了 一點遺漏的地方也沒有

“奇哉 怪哉 ”

仔細的觀察完之後 蘇遊心裡只有這幾個字 這幾個字代表了蘇遊此刻全部的心情 一通看下來 蘇遊發現 這東西無論是從作品內容 還是結構佈局都和蘇遊記憶中的那幅《搗練圖》沒有一絲的差別 如果是這也就算了 更甚者 根據蘇遊剛才用絕對領域所觀察到的情況 蘇遊發現這東西年代也完全是宋代時期 所有的結論加起來 不得不讓蘇游下一個總結論 那就是眼前的這個搗練圖很可能真的是真的

下完這個決定之後 蘇遊不由的眼神奇怪的看了那副畫一眼

“嘿嘿……”

看完之後 蘇遊又忽然莫名的怪異的笑了一聲

“經驗害死人啊 看來你們都要打眼了 ”

心裡怪笑了一下之後 蘇遊掃視了一下週圍的人然後在心裡想到

“這 這畫你打算多少錢賣呢 ”

忽然 就在蘇遊悄悄的掃視著周圍的人的反應的時候 那先前說話的老爺子旁邊另外一個老爺子問道 老爺子說這個話的時候頓了一下 很顯然有點遲疑 不知道該不該問 或者是因為聽到了這粗漢的話 知道了他家裡的額問題 有點同情然後才最終忍不住問的

聽這老爺子話裡的語氣 好像要是不貴的話倒想幫這粗漢一把

聽到這個話 蘇遊不由的眼睛一亮 然後敬佩的朝著那個老爺子看去

當蘇遊看過去的時候 蘇遊發現這剛才說話的老爺子 和先前問這粗漢的老爺子正在低聲說著什麼 一看這模樣 蘇遊就知道這兩位肯定是一起

“這個 這個……我不知道多少 我聽說這古董都挺貴的 ”

聽到這老爺子的話 那粗漢愣住了 他顯然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囁嚅了一下之後 他最後才說了這麼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