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篇 先秦陵園博物館(第1/2頁)
章節報錯
先秦陵園博物館林飛宇開著私家車經導航的指引到達了先秦陵園博物館,由於南門正在施工他開著車準備從東門進入,他將私家車停在停車場後來到了售票處,
“您好,一張門票多少錢?”林飛宇走到售票視窗,詢問道,
“你們有沒有講解員,我想找人講解一下?”
“門票加講解總共35元,”售票員一邊列印著門票,一邊說,
“您先稍等一下,我給您聯絡講解員。”
“秦景公雕像旁邊的就是我們的講解員,您趕快過去吧!”售票員將頭伸出視窗,把門票遞給他。
林飛宇穿過景觀大道匆匆忙忙地走到了講解員的身邊,講解員將他帶到了兩組樂器的前面,
“這邊是按照大墓內部出土的石磬,由先秦陵園博物館仿製出來的兩組樂器,有石磬和編鐘兩組古代的打擊樂,這個石磬採用的是安徽的林地石,您可以敲擊感受一下。”講解員說道。
“出土的石磬與仿製的石磬的規制差不多吧?”林飛宇問道。
“大小差不多,材質都是石頭,但是用的是哪裡的石頭沒有做過鑑定,”講解員說道,
“石磬上面有音階,您可以親自來敲擊感受一下。
“是挺清脆的。”林飛宇說道。
“旁邊還設了五個編鐘,這些編鐘是以仿製太公廟出土的秦武公編鐘的形式從小到大仿製了五個,您可以敲擊感受一下。”講解員說道。
“哇,這麼響,聲音的確很渾厚。”林飛宇敲擊著編鐘,發出一連串的驚歎。
林飛宇跟隨著講解員走進了秦景公陵的大門,
“在院子的中央我們看到的是一枚三倍放大的石磬,這枚石磬是博物館特製的一個石磬,稱它為秦景公石磬,因為石磬銘文證實了墓主人身份是秦景公,”講解員說道,
“這裡有大墓原始墓址,我們來看一下。”
“這就是當時真實的發掘的地方,現在還在發掘嗎?”林飛宇問道。
“沒有,發掘已經結束了,現在正在給它做加固保護,”講解員說道,
“這是1976年到1986年發掘的秦公一號大墓的墓室,墓室長60米,寬40米,整座大墓的完整輪廓除了墓室之外還有兩條墓道,我們看到的那個缺口是150米的東墓道,對面的這個缺口是84米的西墓道,東西兩條墓道都是進入這座墓室的通道,墓道和墓室構成的是中字形的墓葬,這座墓葬的垂直深度是24.5米,佔地面積是5334平方米,是我國乃至世界考古發掘出來的最大的先秦時期的墓葬,大墓最深的部位是主槨室,內部出土的是天子的葬具——黃腸題湊,專家們稱大墓內出土的槨室是迄今我們在考古史上發掘出來時期最早等級最高佔地面積最大的一座天子等級墓葬,”講解員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
“大墓的第三個之最是殉人最多,這座墓葬內部發現有活人殉葬186具,這些殉人按照身份地位的不同可以劃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別,有帶棺和無棺兩種,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帶棺的殉人,也就是主槨室周圍擺放的這些小型的棺材,靠近主槨室的棺材的木料很厚,它內部成殮的是秦景公的大臣和嬪妃,就是身份地位特別高貴的那些人,當時在1986年發掘完畢以後出土的是72具棺木的殘餘,像旁邊還有薄板做成的棺材,那是服侍秦景公的工匠以及樂師們的棺材,出土以後是94具木灰輪廓,所以下面這些棺材是後期按照出土的殘餘以及木灰輪廓仿製出來的只有一部分,在回填土壤之中還找到了20具堆在一起的殉人骨架,這些殉人骨架是戰俘或奴隸的骨架,他們被帶到這裡來,做完祭祀活動後是被肢解掩埋的,所以20具殉葬人牲加上主槨室周圍的166具殉人,一共是186具,是我國自西周以來考古發掘出殉人最多的先秦時期的古墓葬。”
“我們再來看主槨室的南側有一根白色的標示牌,旁邊斜插著一個木樁,在大墓內部發現的這個木樁是中國墓葬考古史上最早的墓碑實物例證,這個墓碑在南北兩側各有一根,這兩根墓碑在先秦時期是用來吊棺材的支撐物,下葬完棺材後就不會被拿上來了,後面的人會在墓碑上題寫文字,我們知道木頭刻字會隨著時間的變遷逐漸碳化,後人是沒辦法來證實墓主人是誰,所以到了漢代以後才開始把墓碑從地下搬到地上,由木質改為石質,”講解員移動著腳步,耐心地講解道,
“剛剛我們在外面看過的石磬,在大墓內部一共出土了33枚,石磬上面還刻有銘文,文字推斷出來墓主人身份是秦景公,雖然中國墓葬考古史上出土的石磬不計其數,但只有秦公一號大墓內部出土的石磬是有銘文的,由此也可以證實出來秦公一號大墓內部出土的石磬是中國墓葬考古史上最早刻有銘文的石磬,現在我們看到秦公一號大墓這座墓葬是坐西向東走向的墓葬,大墓它的西墓道短東墓道長,體現出秦人在兩千五百多年前他們就有了向東擴張的理念,而且墓葬的發掘展現出來秦國是一個奴隸制社會,秦國除了等級制度特別森嚴之外,還盛行有殘酷的人殉制度。”離開大墓原始墓址林飛宇和講解員向陳列館走去,
“這個陳列館裡面的東西就是大墓出土的文物嗎?”林飛宇託著腮幫,疑惑地問。
“陳列館內部是文化史,就是歷史資料展覽,文物很少,我們來看這座陳列館,陳列館是按照墓葬形式在旁邊仿建的一個陳列館,我們先來看一下主槨室,槨室內部是仿製的黃腸題湊葬具,佔地面積有80平方米,我們再來了解一下先秦的歷史文化,鳳翔在兩千五百多年前被稱為雍城,是秦國的國都,因為秦人在雍城三百二十七年時間,二十位國君他們在這裡執政,雍城遺址就位於現在鳳翔縣城的南部,由城址區,國人墓葬區,秦公陵園區三個部分構成,這座雍城遺址總面積為五十多平方公里,他們的城址區近似一個長方形,面積為11平方公里,城址區的內部發掘有秦人的宗廟,製陶作坊遺址,高王寺建築遺址,朝寢,凌陰,市遺址等,城址區內生活的平民稱為國人,國人去世之後在國人墓葬區內安葬,但作為國君都有規劃好的秦公陵園區,這座陵園區的面積是23平方公里,陵園區內部有14座方形小陵園,但只有秦公一號大墓是首先被發現且唯一被髮掘的墓葬,所以它的編號為一,周圍其他墓葬、車馬陪葬坑、祭祀坑現在都是保護著的,都沒有被髮掘出來。”
“這裡是城址區內部發掘出來的秦國的最高等級的禮制性建築——宗廟,宗廟是秦國的國廟,也是秦公祭祀先祖的地方,1988年發掘的宗廟只有一個建築基址,發掘完畢之後已經回填保護了,旁邊我們看到的是復原示意圖,有都宮,祖廟,昭廟,墓廟以及後面的亡國之社,再加一圈圍牆構成的是一座封閉式的院落,這裡除了秦公祭祀先祖之外,還可以用來舉行秦國軍國大事的商討以及祭祀活動,包括22歲秦王嬴政的加冕禮也是從咸陽趕回雍城來舉行的,”講解員向後退著,繼續說道,
“這裡是凌陰遺址,凌陰是古代的藏冰窖,是1977年在雍城的宮殿遺址區旁邊發掘出來的一處附屬建築,是專門給秦國的國君、貴族儲藏冰塊的地方,秦人在寒冬臘月的時候把冰塊從河道中鑿下來,正月時搬到凌陰的內部,稻草覆蓋,泥土封閉,防光、防熱、防水、防風這四項科學原理來保持冰塊的完整,儲存下來的冰塊主要適用於宮室內部的降溫,消暑,也會用做保鮮,而且這個冰塊可以用來儲存秦王的遺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