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經過(第1/2頁)
章節報錯
書接上集。上官雲英繼續講故事。
故事還是說的王莽。
天鳳五年,東海人力子都率眾起義,隊伍迅速發展到數萬人,活躍于徐州等地,王莽遣使者發郡國兵擊之,不能克。
在北方,也出現數十支起義軍,其中較為著名的有銅馬部、青犢部、上江部、城頭子路部等。在南方,有張霸在南郡的起義、羊牧在江夏的起義、秦豐在南郡的起義、王州公在廬江的起義。
這些義軍人數不等,少則數千,多則數萬、數十萬,其活動範圍往往跨州連郡,活躍於廣大地區。
在國都附近的三輔地區,小股起義也多得不可勝數。
地皇二年,三輔盜賊麻起,甚至在長安城中也有盜賊出沒,王莽不得不置捕盜都尉官,令執法謁者追擊長安中,建鳴鼓攻賊幡,而使者隨其後 。
在當時遍佈全國的起義軍中,有兩支最大的隊伍,成為農民起義的主流,這就是南方的綠林軍和北方的赤眉軍。
在王莽推行新政時,屢有旱、蝗、瘟疫、黃河決口改道等災害出現,由於王莽改制不僅沒能緩和社會矛盾,反而造成了天下劇烈動盪,國庫也耗費殆盡無法撥款賑災,造成了民眾生存難以為繼。
因此於天鳳四年全國發生蝗災、旱災,饑荒四起,各地農民紛起,形成赤眉及綠林大規模的反抗。各地的起義的地方越來越多啊!
地皇四年王莽在南郊舉行哭天大典。
同年,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在王揖等護衛下逃往漸臺,公卿大夫、宦官、隨從還有千餘人。守城的王邑日夜搏鬥,部下死傷略盡,也退至漸臺。
這時他的兒子、侍中王睦正想脫掉官服逃命。
王邑將他喝住,父子倆一起守著王莽。
最後隨從王莽的千餘人全部戰死或者被殺。
王莽在混亂中為商人杜吳所殺,校尉公賓問杜吳王莽的屍身在哪,杜吳告訴他在室中西北陬間。
公賓就斬了王莽的首級,懸於宛市之中,數十個軍士爭相殺王莽,分裂了王莽的屍體。
百姓們聽說王莽的首級在宛市,共提擊之,或切食其舌。
新朝滅亡,王莽的頭顱,被後來歷代皇室所收藏,直到公元295年晉惠帝時,洛陽武庫遭大火,遂被焚燬。
王莽改制是新朝皇帝王莽為緩和西漢末年日益加劇的社會矛盾從而樹立自己的威信,鞏固自己的統治而採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包括土地改革、幣制改革、商業改革和官名縣名改革,但王莽的改制不僅未能挽救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反而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終於導致了赤眉、綠林為主的農民大起義,新朝遂告滅亡。
王莽,字巨君,新都哀侯王曼次子、西漢孝元皇后王政君之侄、王永之弟。
歷史上新朝的建立者,即新始祖,也稱建興帝或新帝,公元8年公元23年在位。
王莽為西漢外戚王氏家族的重要成員,其人謙恭儉讓,禮賢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
西漢末年,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被朝野視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選,被看作是周公再世。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佈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
王莽統治的末期,天下大亂,新莽地皇四年,更始軍攻入長安,王莽死於亂軍之中。
王莽共在位16年,卒年69歲,而新朝也成為歷史上很短命的朝代之一。
王莽生於漢初元四年,父王曼,兄王永。
他的姑姑是孝元皇后王政君。
在王莽少年時,其父兄先後去世,他跟隨叔父們一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