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突厥的結局(第1/2頁)
章節報錯
蕭瑀、封倫勸唐太宗以禮送他回去,唐太宗不許,將他囚禁在門下省,接著與侍中高士廉、中書令杜如晦、將軍周範等六人馳馬出玄武門到達渭水,與頡利可汗隔水說話,斥責他負約。眾酋將大驚,都下馬拜。
隨即唐軍大隊人馬到達,旌旗鮮亮,兵甲閃耀,部隊整肅。
突厥兵大驚。
唐太宗指揮大軍退而列陣,單獨與頡利可汗按轡而言。
頡利可汗因畏懼唐軍,於是請和。
第二天,雙方殺白馬,在便橋盟誓,頡利可汗於是引兵退走。
唐太宗詔令殿中監豆盧寬、將軍趙綽護送突厥。
頡利可汗獻馬三千匹、羊萬頭,唐太宗沒有接受,只讓他們將所掠的中原人都放回來。
貞觀元年,原臣服突厥的薛延陀、回紇、拔野古等部落均起而叛突厥,頡利可汗派突利可汗前去討伐,未能取勝。
叛軍更盛,突利可汗輕騎逃回。
頡利可汗大怒,將他監禁。
突利可汗因此生怨心。
同年,因下大雪,致使羊馬凍死很多,人也遭災。
突厥害怕唐軍乘危來攻,於是領兵入朔州,揚言是會獵。
有議臣建議責備他背約入我疆境,就此討伐。
唐太宗說:"匹夫都不可以不講信用,何況一個國家?我既與他們有盟約,怎麼可以乘人之危呢?一定要他對我無禮後,才可討伐他。"
貞觀二年,突利可汗向唐朝陳述遭到頡利可汗的攻擊,請求援助。
唐太宗說:"我與頡利可汗有盟約,又與突利可汗結拜為兄弟,兄弟有難不可不救,怎麼辦?"兵部尚書杜如晦說:"夷狄不講信義。我雖守約,但他們常背盟。今他內亂而擊之,是他自討滅亡。"
於是詔令將軍周範駐守太原備戰,頡利可汗也擁兵窺視。
有人建議修築古長城,再調百姓充實要塞。
但唐太宗認為,當時災難頻發,而頡利可汗與突利可汗不和,互相攻殺,突厥勢必要滅亡,不需要築障實塞。
突厥人粗疏少謀略,頡利可汗曾得到漢人趙德言,賞識其才能,十分信任他,趙德言漸掌國政;頡利可汗又將某些政權交給各胡人部族,卻不用自己宗室中人。
每年興師入侵唐朝邊境,其下屬不堪其苦。
胡人秉性魯莽,多次言而無信,號令常變。
此時災荒,徵收苛重,各部落均生二心。
貞觀三年,突厥屬部薛延陀自稱可汗,派使者來告唐朝。
唐太宗詔令兵部尚書李靖攻擊馬邑,頡利可汗逃走,九個俟斤帶兵降唐,拔野古、僕骨、同羅各部以及霫、奚的君長都入朝。
於是,唐太宗詔令幷州都督李績從通漠道出兵,李靖從定襄道出兵,左武衛大將軍柴紹從金河道出兵,靈州大都督、任城王李道宗從大同道出兵,幽州都督衛孝節從恆安道出兵,營州都督薛萬淑從暢武道出兵,共六總管兵十多萬,均由李靖指揮討突厥。
李道宗在靈州與突厥接戰,俘獲人畜數以萬計。
突利可汗及鬱射設、蔭奈特勒率領所部投降唐朝。
唐軍每日均有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