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發散(第1/2頁)
章節報錯
三國演義裡有很多錯漏之處,然而很多地方卻還是很正確的,比如草船借箭雖然是虛無縹緲之事,然而之前諸葛亮和周瑜的對話卻說明了水戰的精要之處。
大江之上,什麼兵器為先?弓箭為先。
雙方船隻沒有接觸,那就是相互放箭來製造殺傷,而船隻相接,就是在船上和對方刀來槍往,拼的就是雙方士卒是否水性好,是否站在船上能夠穩穩的張弓搭箭,揮刀廝殺,精銳的,站在船上,如履平地,不管是射箭還是廝殺,都能夠表現得和陸上一樣,甚至還能夠藉助船隻的起伏,讓自己的力量變得更足,那就是精銳中的精銳了。
周瑜和魯肅在豫章練兵,練的就是這種。
雖然在江南很多地方還是要靠小的船隻,可是一旦某一日和荊州方面進行水軍的大型作戰的話,揚州這邊的大型樓船和這種船弩,就能夠起到巨大的作用。
對上中型船隻,這種船弩打得準的話,一炮就轟沉了。
對上小型船隻,直接撞過去,就能夠將對方給撞沉。
這樣的水軍優勢,一旦取得一場決定性的勝利,就有可能讓劉備集團拿下荊州的過程,變得一帆風順。
所以在快馬去信讓老爹給劉曄記功的同時,王易也開始興致勃勃地讓海船上都裝上這樣的船弩了。
這種船弩,展開了足有三米寬,以絞盤上弦,可以以肉眼來瞄準,箭頭全部由精鋼打造,後面以粗繩繫著,發射出去之後,就可以用絞盤收回,要是沒法收回,還可以砍斷繩索,以免船隻受到牽連。
船頭一隻,船尾兩隻,側翼各有四支,這就是威力巨大的十一門船弩,配合上護衛的那些小船,王易覺得自己的船隊也算是微縮版的航空母艦了……
這樣的力量,可惜只能在近海航行,不然的話,天下還有能夠阻擋的海上力量嗎?
“咱現在有了橡膠,就可以製造密封的蓋子了,是不是能把蒸汽機搞出來?可是我不是學工科的啊……這玩意的技術含量其實也不算特別的高,不過牽涉到的東
西太多了,還是先慢慢發展吧,現在想太多沒用,基礎文化不提升上去,就別想在科技上有什麼進步。”
王易一邊看著士卒們安裝艦炮,一邊在心裡想著。
不過現在那些工匠們想出來的專利,已經極大地刺激了劉備治下各種人的思維,畢竟一個小小的裝置,就讓葛工取得了一箇中產之家上百年才能夠積累下來的財富,而劉曄這次船弩的改進,也足夠讓劉曄得到足夠的收入--船弩是用在軍事上的,王易已經對劉備提議,以後每安裝一具船弩,就有一筆錢成為劉曄的專利費,一直到十年之後,專利才成為公用專利,不用再付費。
這樣一來,也足夠讓劉曄發一筆財了。
劉曄自己也許不在乎這些錢,可是王易卻表示,一定要給。
這就叫千金買馬骨。
讓天下人看到,發明的這些東西,只要有用,就能夠獲得豐厚的利潤!
用利潤去驅使那些已經開始學會識字,會更好思考的匠人,讓他們的思維,不再拘泥於上一輩傳下的知識,而自己發散奇思妙想。
去除他們身上的束縛。
他們就能夠給予你足夠的回報。
其實劉曄只是做了個小改動。
海船是王易拿出來的設計圖。
大黃弩是古已有之的,守城利器。
他只是發揮了一下自己的聰明才智,讓大黃弩可以很好的安裝上船隻罷了,就能夠獲得這麼多的財富。
誰看了不眼紅?
那些發明,有的有用,有的無用,可是隻要累積得多了,人們的思維自然也就更廣闊一些。
哪怕不斷地出現錯誤,錯誤也是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