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士族的本質(第1/2頁)
章節報錯
對基礎教育如何改變現狀,王易一直在想。
現在這個時代,想要對抗士族,幾乎是不可能的--這種事情,不是沒有人去做,就比如曹操,一直在利用寒門的力量對抗士族,比如他手下的那些重臣,大部分都出身於豪強集團而非士族集團,同時也展現出了極其優秀的能力,協助他在前期橫掃北方,奠定了一統的基礎。
可是這也有個前提,那就是在黃巾之亂中,士族的元氣,被摧毀得太多了,不光黃巾,黃巾之前的兩次黨錮之禍,也讓士大夫集團遭受了嚴重的打擊。
雖然那兩次黨錮之禍,本質上還是士大夫集團聯合外戚與宦官集團的權力鬥爭,然而不得不說,那時候計程車大夫們還是都有著很強的豪氣與正氣的,三君、八顧、八俊、八及、八廚這些人,也許中間有不少是沽名釣譽之輩,然而真正有事的時候,還是這些人挺身而出,不怕身亡家滅,也要做一些他們認為對的事情。
年過八旬的陳蕃,在宦官們假傳詔令要追捕他的時候,他沒有逃亡,也沒有束手就擒,而是拔劍而起,率自己身邊僅有的數十名太學生拔劍衝入承明門,要用自己的刀劍,去皇帝面前,去討一個明白!
議郎巴肅參與了竇武陳蕃要誅殺宦官的計劃,可是宦官不知道,只是將他囚禁了而已,他卻以有罪不逃刑的理由自己去投案,縣令想要解印與他一起逃亡(陳宮對曹操幹過的事兒),巴肅不肯答應,最終一起遇害。
陳蕃的友人朱震棄官痛哭,收葬了陳蕃的屍體,並將他的兒子陳逸藏到甘陵,被人告發。朱震全家被捕,都受到酷刑,然而朱震誓死不肯說出陳逸的行蹤,陳逸得以倖免。
此前曾得罪宦官的張儉四處流亡,在路途上,看見人家就前往投宿(”望門投止”這個成語就是這麼來的),每戶人家即便知道會引來殺身之禍也願意收留他,張儉在眾人的幫助下,得以逃亡塞外。因為收留他而被追究滅門的,前後有數十家之多宗族親戚都被殺害,郡縣因此殘破不堪。
如此可歌可泣之事,屢屢可見。
可是正氣畢竟是喪失了,有節氣的,有義氣的,在這樣的禍亂中,是最先站出來的,也是最先死亡的,而那些膽小的,畏懼的,甚至依附強權不在乎公理的,卻活下來了,於是強漢的氣象,就那麼突然地衰敗下來了。
桓帝期間,第一次黨錮之禍,靈帝期間,第二次黨錮之禍。
朝廷中的正人,逐一喪失,奸邪之輩,得居高位。
所以後世人都認為,漢之亡,非亡於黃巾、董卓,也非曹操、曹丕,而是在桓、靈的時候,就已經根基朽壞了啊。
所以一朝黃巾亂起,朝廷竟無能為力,只能讓各地太守自行募兵平叛,朝廷的虛弱,讓全天下都知道了。
所以一朝董卓入朝要行廢立之事,滿朝文武,都沒幾個人敢發聲,朝廷的威儀,全天下都知道喪失了。
始終一個強大的朝廷,是因為有了那些出色而強大的人,才能夠變得強大,而不是先有了朝廷,才有了那些強大的人。
士族的力量,損失了太多,所以初期曹操依靠豪強,開始壯大起來--光武帝其實走的就是這條路子。
然而在北方差不多平定之後,士族得到了穩定的環境,他們開始恢復元氣--這就是士族最可怕的地方,他們有知識,同時還有傳承,士族也許會連續幾代都出一些庸庸碌碌的子弟,可是他們的傳承,卻不會斷絕。
他們也許出不了幾個天才,可是教出來的那些普通人,能當官的人,就能夠讓他們的權力一直得到保證。
而寒門、豪強,這些缺乏傳承的,想要出人才,就只能靠天分。
可是天分卻是沒法傳承下去的,天才都是不會教書的--因為他們本能的就覺得,這些東西,看看書就能全部瞭解了,到底有什麼可教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