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前世在K市中醫診所上班的時候,曾經運用針灸的方法,配合內科的同事,治癒過一例斑禿的病人。

記得那也是一個產後少婦,同樣的脫髮嚴重。

不過,所不同的是,她脫髮的部位很侷限,就只有頭頂部兩大塊。

來看診的時候,兩處斑禿的部位也是掉得連一根頭髮都沒剩。

還有,她並不是由於吃減肥藥引起的,而是有些產後抑鬱,經常睡不著覺。

雖然從發病的病因來看,似乎不盡相同。而且,發病的程度也不一樣。

徐晴的這種情況,中醫上稱之為全禿。

不過,中醫講究的是對證而不是對症。

只要病機相同,加以辯證論治,便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那你就沒想過找位名中醫看看嗎?”王寧問。

“名中醫?”徐晴一臉的茫然。

“是啊,既然西醫看不了,為什麼不嘗試看看中醫呢?咱們醫院不就有位現成的全國名老中醫嗎?”

“你說的是老院長?”

“沒錯。”

“那不行。”徐晴立馬搖了搖頭。

“怎麼不行?薛堅老院長醫術肯定很高明,不然的話,怎麼能評得上全國名醫呢?”

“我知道老院長很厲害,不然的話,也不會每天都有全國各地的患者慕名前來了。”

“那不就得了,中醫看診其實是不分科的,也就是俗稱的包治百病。”王寧以為她只把中醫當成一個科室了,笑著解釋說。

“這個我知道,不過我這個病老院長看不了。”

“你不試試,怎麼知道。”

“問題是老院長不可能給我嘗試的機會呀。”

“啥意思?”王寧聽了有點懵,疑惑地問道:“莫非,他定下了不給同事看診的規矩?”

王寧知道,中醫界素來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叫醫不自醫。

意思是醫生能給別人治病,但不能醫治自己的病。

究其原因,一般認為,醫不自醫是由於醫者對疾病、醫理、藥理都比較明白,給人醫病時能根據病情客觀進行辨證論治,處方用藥以病而立,多無顧忌,所以常常顯效。

而給自己或者家人醫病時,往往聯想較多、顧慮較多,擔心某藥熱、某藥寒、某藥有害、某藥有毒,如此掂量來掂量去,下不了決心。

所以,開起藥方來,就會小心翼翼地把藥味換了又換,把藥物調了又調。

導致最後形成的處方,其藥味與君臣佐使配伍法則有違,戰鬥力銳減;其藥量與寒熱溫涼四性不符,目的性不明確,造成既扶正不力,又驅邪無果的結局,療效自然差一些。

所以,大都以為“醫不自醫”是這種“惜己”的人性和“憂患”的心態決定的。

一般來講,中醫只是不輕易給自己或至親看病。

不過,也有誇張的,會連一起共事的也往往不願意開方。王寧記得,當初工作的K市那家小診所便是如此。

王寧原以為自己猜測應該沒錯,卻不料徐晴還是搖了搖頭。

“到底啥原因,晴姐,你倒是直說嘛。”

“……好吧,主要是這種事說出,對老院長好象有點不太尊敬。”

徐晴猶豫了好一會兒,像是下了很大決心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