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幾分鐘,寧紅光回頭看馬春香沒有追上來,這才疑惑問道:“哥,那個馬春香給的條件挺好,我們橫豎不虧,為什麼不答應?”

寧晉川點了根菸,說道:“馬春香為什麼要找我們?”

寧紅光立刻說道:“個體戶裡面,我們規模是最大的呀!”

寧晉川說道:“個體戶比我們強的確實不多,但很多集體企業,他們起步早,規模也要比我們大,她真要做生意,完全可以找那些人。”

集體企業並不單單是指農村辦的企業,也包括鄉鎮企業。

這些企業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完全由這個創辦集體控制,想招人就招人,想開除就開除,財務也完全自主。

但大部分人喜歡把集體企業看成一個村農民,或者由一大群人集體創辦的企業。

整體來說,國營企業最受整體優待;其次鄉鎮企業,這種一般由鄉鎮聯合辦理,鄉鎮對他們會有更多優惠;接著就是村集體企業之類的,他們至少定位沒有問題,國營企業、鄉鎮企業可以看不起他們,但沒辦法說他們的不是。

最不受待見的就是個體戶、個體企業,好在這種不待見正在慢慢轉變。

後來很多大企業都是1984年之前就成立的,但他們在1984年之前都是以國營企業、鄉鎮企業、集體企業的形式存在。

比如聯想、娃哈哈、萬科、海爾,還有賣椰汁的那個椰樹,他們在1984年之前都是以這幾種形式存在的,只是後來經歷了各種股份改革,變成了股份制,簡單說就是私人公司。

在寧晉川記憶中,1984年之前成立,後來發展成大公司的私人企業,就只有一家叫“希望”的公司,劉家四兄弟辦的,後來還分成了四家集團,四兄弟各管理一家。

他們公司1982年成立,但他們一開始是窩在農村搞養殖,屬於農業,還是個體戶,是被允許的,甚至是被支援的。

後來轉行搞飼料,成為國內最大飼料公司,依託飼料行業龍頭的位置,又進軍了房地產、化工、農副產品、銷售、金融(民生銀行他們是最大股東)等。

寧紅光雖然生活在這個年代

(本章未完,請翻頁)

,卻搞不清這些:“那她為什麼要來找我們?”

寧晉川說道:“她還有其他的目的沒有跟我們說。”

“什麼目的?”寧紅光下意識問道。

寧晉川心裡大概有一個猜測,笑了笑:“她不說我怎麼知道,只是她跟我們說的東西,能大概推測出來,她沒有完全說實話罷了。”

寧紅光“哦”了一聲:“那我們現在怎麼辦?”

“不是讓你們擴充套件銷路麼?”寧晉川說道:“你們只要發展出一百個批發商,這一百個批發商裡面,有五十個能賺錢,十個賺大錢,我們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寧紅光愣了一下:“為什麼批發商賺錢,我們就賺錢了?”

寧晉川看了寧紅光一眼:“問問題之前,先自己動一動腦子。”

寧紅光頓時不吭聲了。

一直快到廠裡,寧紅光才反應過來:“哥,我明白了,他們賺錢,那就要賣貨,他們的貨都是從我們這進的。”

“他們賺錢,進的貨就多,我們肯定也能賺錢。”

寧晉川本想誇一下寧紅光,但這一路走過來都半個小時了,這麼簡單問題,要想這麼久?

寧晉川停下腳步,看了寧紅光半響,心裡想著,一定讓他自己出去創業,是不是自己太過於偏激了?

或許寧紅光根本就不適合創業呢?

“哥!”寧紅光小心翼翼喊了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