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令抵達房州均州,兩州軍民一開始牴觸觀望,但獲得犒賞承諾的軍力,卻是積極遊說,大肆恐嚇若是不能及時送去軍糧,河東軍南下跑來搶劫。

均州人的借糧積極性漸漸形成,這些年因為沒有戰亂,又興修水利,開墾田地,輕徭薄賦,使得均州安定,民富,糧食的價值並不緊俏,家家存糧頗多,大戶每次豐收都要外賣大量存糧。

均州人並不滿意十成還十一成,因為均州本地糧食好吃。

人一旦能夠吃飽,就會在意了口味,不喜外地糧食,但鹽貨需要外入,所以借糧的均州人,幾乎都是想要兌換鹽貨。

祖父的回信到了江陵府,林清雪一看無語。

祖父回信說金州糧食是戰略儲備,應對可能的大災和圍城,缺口的糧食,可以在荊州借糧。

一句話,一毛不拔,借糧,那是要還的。

林清雪很是不悅,但也無可奈何,一時氣惱,令人拿著祖父回信送去商州,隨後又後悔了,只能又使人去告知,糧食會盡量快些籌措。

韋安接到林清雪的第一封信,內心焦慮去了大半,煎熬之下,他的臉頰明顯見瘦,夜裡常常驚醒,可謂度日如年。

心情才輕鬆幾日,林清雪的轉信到了。

韋安父子一看,臉色陰霾無語,隨後林清雪的人又來了,直言大夫人一時氣惱,不該小人行徑,糧食會盡量快些籌措,取走了祖父回信。

事後,韋安父子沒有交流,韋守金默然離開,此事父子皆沒有向別人牢騷。

商州,聽說有糧食回報,大量商州人成群結隊南下,在途中接到糧食回運,大半糧食走過商州,小半做為酬勞,等同於賑濟了商州人。

商州與均州比鄰,但商州人的生存現狀並不好,韓建主要經營潼關華州,佔據商州之後,盤剝為主,還封堵武關和其它道路,阻止青壯人口南下。

但商州人口依然流失一半,戰亂地區的流民抵達商州,也多數成為過客南下,或去往漢中,巴蜀求生,有很多流民去往關內。

但關內已然不如以往富足,流民只能又去往巴蜀。

韋安終於能夠啟程離開商州,他讓兒子留在商州鎮守,此次回去金州,他不知道父親會不會再用他掌管財政,若是不用,只能回去商州。

回到金州州衙,韋安心頭忐忑的進見父親,老大人坐在二堂,喝茶,楊輝佇立一旁。

韋安走進去,止步悲情呼喊:“父親。”

“回來了。”老大人淡然道。

“兒子回來了,兒子還是願意留在父親身邊輔佐。”韋安恭敬道。

“回來就好,為父也是需要你的輔佐,自從你走後,為父很多事情焦頭爛額,不順心。”老大人輕語。

“兒子願繼續盡心做事,商州那裡,交給了守金。”韋安說道。

“老二,弄出這麼大的損失,你和兒子都不宜留在商州,還是回來吧。”老大人輕語。

韋安心裡牴觸,但表面點頭道:“兒子遵命。”

老大人說道:“我是為你們好,金州宜居安生,商州那裡,日後免不了與外藩戰爭,需要一個敢戰之人鎮守。”

“兒子理解,不知何人任職商州?”韋安恭敬道。

“還未定,你一路勞頓,去休息吧。”老大人回答,韋安行禮告辭。

......

這一日,林清雪收到一封道謝信,卻是韋守金在離開商州途中所書。

林清雪並未見過韋守金,出於謹慎,找來二伯父的記錄。

二伯父韋安的後代三子兩女,長子韋守金,任職金州兵馬使,統領團練。

記錄裡韋守金對於扶風軍並不友好,明目張膽的排斥扶風軍鎮守內城。

二子韋守銀,曾經醉酒辱罵扶風軍,是個花天酒地的紈絝子弟,三子韋守玉,才八歲。

林清雪並不情願援救二伯父父子,事實上也談不上援救,因為韋扶風已然預見河東軍索求糧食,只不過索求的數量,實在是太多,一下子造成倉儲空虛。

林清雪收藏了道謝信,此事需要郎君判斷,不需她費神。

文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