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時期,時逢韋宙任職嶺南東道節度使。

韋宙出身京兆韋氏,曾任職度支郎中、太原節度副使和永州刺史,最後任職嶺南節度使,其一生沒有赫赫功勳,韋氏出身的高官之一。

韋扶風兵鋒急切的指向桂管和嶺南,與韋迪有一部分因果。

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韋迪的嶺南節度使任職,可以為韋氏子孫入主嶺南道,開啟一個人心開端。

祖蔭不用,日久作廢,韋扶風審時度勢,決定借用先祖留下的遺澤,介入嶺南道的陌生地域爭雄。

韋迪任職節度使期間,在都督府看了劉謙順眼,主動下嫁養女,也是親侄女許配給了劉謙。

當時的劉謙很不起眼,成為節度使大人的女婿,平步青雲的升官,僅僅數年,外放任職封州刺史,兼任梧州防禦使。

韋迪離任回去長安之後,劉謙在封州和梧州長久立足。

時至今日,劉謙擁有軍力萬餘,戰船百艘,成為嶺南道舉足輕重的一位地方軍雄。

韋扶風抵達梧州,對於嶺南節度使地域的情況,有了更多的詳盡資訊。

整個嶺南道的割據大勢力,主要有廣州的嶺南節度使劉崇龜,高州的劉昌魯,封州的劉謙,容管龐巨昭,桂管周元靜,邕管葉廣略,安南曲承裕。

也就是說,韋扶風進奪嶺南地域最強的敵人,有節度使劉崇龜,封州劉謙和高州劉昌魯,其它的地方勢力,基本是依附這三大勢力。

劉崇龜,咸豐六年進士出身,滑州人,曾任起居舍人,禮部、兵部員外郎,度支判官、校檢吏部郎中、御史中丞。

唐昭宗大順年間遷左散騎常侍、集賢殿學士、戶部侍郎,檢校戶部尚書。出任廣州刺史,嶺南節度使。

韋扶風分析,劉崇龜類似韋昭度的人物,任職嶺南節度使不足兩年,他認為劉崇龜不能執掌節度使實權,很可能是個虛權牌位。

或許能夠管理一下地方治政,被資深武將架空的不能掌控軍力。

故此,佔據廣州的真正實權人物,八成是領兵的武將。

廣州都督府的實權武將主要有兩個,一個名盧琚,任職行軍司馬,一個名譚弘圮,任職都知兵馬使。

行至梧州,韋扶風大軍被阻。

韋扶風使人告訴攔阻軍力,他姓韋,與封州刺史夫人有親,此來奉旨接任嶺南節度使,請梧州守軍讓開道路,否則直接殺過去。

鎮守梧州的軍力只有三千水陸兵將,領軍者是劉謙的大兒子劉隱,生母韋氏。

劉隱年齡十九,聽了來使之言驚疑不定,遂使人去問個明白。

劉隱的使者面見韋扶風,韋扶風說他是韋巽的侄兒韋崢,韋巽是韋昭度的兒子,奉旨出任嶺南節度使。

韋巽途中病倒修養,他為先鋒代替伯父接任。

來人回稟了劉隱,劉隱知道韋昭度是朝廷宰相,不疑有詐,為了避免起戰結仇,劉隱不敢阻擋韋扶風大軍,主動提供更多船隻為大軍渡水。

劉隱不敢去見韋扶風,使人去往封州飛報父親知道。

劉謙得報甚為詫異,也沒有懷疑有詐,只是覺得朝廷是不是又生了巨大變動,嶺南偏僻,在唐朝時期並不重要,資訊非常閉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