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祖孫藩主 第102章 均州治(第1/2頁)
章節報錯
官員是一名青袍中年人,一身的泥土,過來後噗通跪伏在地,明顯緊張道:“督造官,卑職叩見節度使大人。”
金州刺史失笑,道:“起來說話,這水車是你督造的?”
官員起身,低頭恭敬道:“卑職督造,軍使大人吩咐的,卑下的官職也是軍使大人給的,還有很多各類督造官是軍使大人給的,從九品。”
金州刺史點頭,問道:“給你官的軍使大人,年長還是年少?”
“年少,軍使大人說了,只要小的造好了水車,世世代代讓小的子孫做督造官,造水車。”官員恭敬回答。
金州刺史點頭,看著水車自語:“想也是扶風的做為,老五沒這個治政天賦。”
自語後,金州刺史扭頭溫和道:“以後你是從七品的督造官,負責漢江的水利之事,做好了,世世代代繼承。”
“謝節度使大人恩賜。”官員噗通跪地叩頭。
金州刺史讓官員起來,之後回船繼續下行,一路上又看到很多巨大水車,不由得點頭讚許,想著明年均州的糧食多了很多,不缺糧食,統治才能夠穩固,才能夠發展更大的勢力。
船至延岑城,均州刺史韋巽在岸邊迎候,待得金州刺史登岸,趨前恭敬拜見,金州刺史和藹回應,叔侄二人一起走去延岑城。
行走中,金州刺史看見遠處的磚窯,很多的男女老少在排隊。
韋巽主動解釋:“叔父大人,那是自發背磚的百姓,凡是上山者,需要背兩塊敬神磚,領一枚福錢,到了山上有道士施粥,福錢多數會交給了道觀,道觀就用福錢買米,但事實上,山上的米是官府供給的,福錢不足用,這是扶風侄兒留下的規矩。”
金州刺史點頭道:“還是扶風的計策多,如此方法可謂一舉多得,即能夠實施建築道觀,又避免百姓生怨。”
韋巽點頭,道:“確實一舉多得,如今山上的女媧宮主殿已然建成,玄武殿,萬壽閣和魁星樓已然成形,只待封頂就可以請入神像,叔父若是有興趣,可以去看一下。”
金州刺史眼神深意的看了韋巽一眼,韋巽明顯是不知道大興武當山道觀的含義,萬壽閣和魁星樓分別供奉龜蛇二聖君,萬壽閣隱然是他的供奉。
金州刺史與韋扶風在西園閒聊時,韋扶風說天宮諸神未必存在,但氣運一定是有,一尊神像被人心叩拜的多了,自然會有靈性和佛性,即所謂的神佛。
金州刺史也不信有天宮神仙,十八層地獄,但相信存在鬼魂精怪之說,也認可韋扶風的氣運和叩拜化靈之說,所以此行均州,他最在意的是道觀建築程序。
聽說道觀即將建成,金州刺史內心愉悅,但他不會去往山上觀看,需要避嫌,讓神蹟自然獲得均州人心認可,而不能落了詬病把柄。
當然,日後道觀完成,金州刺史肯定會來看一下,但只能喬裝改扮的低調來視察,絕不能弄的盡人皆知。
進入延岑城,心情很好的金州刺史走巡了城樓,街路,看見城中人來人往,店鋪的生意興隆,一幅繁華太平的景象。
今年均州田地獲得了豐收,加上軍隊將士獲得了分田,有了民富的基礎,將士和親屬用糧食換取其它用度,使得均州商業有了興隆。
均州的稅賦,比馮行襲時期少了很多,實行了田產多寡的收稅,取消丁口稅賦,所以富戶會多繳,平民會少繳。
這種稅賦方法,金州刺史不大願意接受,主要是擔心引起長安勳貴的敵視,影響長遠發展,但韋扶風說均州若想守禦,必須籠絡了將士軍心。
金州刺史也明白均州降兵為主,最大的地主是前刺史馮行襲,所以降兵獲得的田地來自馮行襲,均州的普通地主沒有損失田地。
抵達州衙休息,次日午前,金州刺史去往拜見宣王,一見面,他恭敬道賀道:“臣恭賀殿下封王。”
宣王神情不歡喜,惶憂道:“韋使君,本王可以不去江陵府嗎?”
金州刺史正容道:“殿下就藩江陵府,出於陛下的聖旨欽定,臣不願意殿下去往江陵府,但聖旨不可違。”
“就藩也不用非要去往江陵府定居,本王覺得延岑城很好,你上書告訴朝廷一下,延岑城也是本王藩地,本王有權居住在延岑城。”宣王語氣強硬的說道。
金州刺史意外,宣王在延岑城形同囚徒,他竟然不願了離開,不由問道:“殿下為何不願去了江陵府?”
“江陵府距離長安更遠,荊南節度使出身武夫,韋使君對待本王一向禮遇,本王不想去江陵府。”宣王回答道。
金州刺史不想留下宣王,搖頭道:“殿下不能違逆陛下旨意,陛下讓殿下就藩江陵府,意義為了彰顯皇族威望,殿下不去,陛下失望之下,或許貶殿下為庶人,殿下就算不想在江陵府久居,也要走一遭才可。”
宣王愁眉點頭,遲疑一下,問道:“韋使君,本王去了江陵府,還會是金州西城郡公的繼承者嗎?陛下會不會另讓人繼承?”
金州刺史錯愕,總算明白了宣王的心思,敢情是不捨得金州那裡的西城郡公繼承,不由得暗自腹誹其無知,不明白自身的最大危機是生存。
“殿下放心,金州郡公府的財產永遠是殿下的,就是日後建成的王府,依然是殿下的。”金州刺史正容回答。
宣王點頭,道:“那就好,金州鄰近長安,本王日後回去金州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