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祖孫藩主 第56章 城下城上(第2/2頁)
章節報錯
昭宗即位之後,一再嘉許楊守立勇猛,不但提撥官職,還榮寵有加的賜名為李順節。
李順節獲得皇帝的垂青之後,因為地位的節節拔高,漸漸與楊復恭有了不和。
李賢直白的告訴韋扶風,李順節就是皇帝對付楊復恭的一顆棋子。
皇帝任職李順節為鎮江節度使,並且許諾李順節日後能夠帶兵去往夔州上任,那是一個訊號,意味著皇帝要對楊復恭下手了。
韋扶風明白李賢的意思,意思是楊復恭距離覆滅不遠,只要能夠撐到皇帝對付楊復恭,楊復恭在地方上的勢力就成了叛逆。
第三個資訊,河東招討使張浚與樞密使楊復恭,兩者針鋒相對已然明面化,楊復恭肯定會扯張浚後腿。
李賢信中還言使人告知了金州,建議金州做兩手準備。
一是防禦漢中勢力進襲,二是能夠在長安城駐紮數百軍力,或者在京兆府與金州的邊界駐紮軍力,隨時能夠響應朝廷的變化。
韋扶風對於李賢的告知,心裡很滿意,能夠及時知道局勢變化,才能夠做出最準確的佈局和應對。
李賢雖然人品不好,但適合亂世的生存理念。
韋扶風給予川南書信,告知皇帝與樞密使楊復恭存在了裂痕,山南西道節度使楊守亮難以長久,讓川南官員固守為主,並遣使忠州達成相安,聯手抵禦山南西道的入侵。
信使走後,扶風軍渡過黃河,踏足河東地域,沿著黃河東岸繼續北上。
行軍路線都是經過了軍事商議,經過同州進入河中軍地域的蒲州,北上走過絳州,慈州,進攻隰州。
韋扶風不會去往晉州與討逆大軍集結,而是沿著黃河東岸北上獨立進軍。
隰州隸屬於河中節度使,但已然被李克用佔據,扶風軍進攻隰州,表明了參戰事實,至於能不能奪取隰州,那不重要。
韋扶風的軍事行動計劃,若能進襲隰州佔據,之後繼續北上進襲石州,若是進襲佔據,扶風軍可由石州東去進襲太原府。
當然,只是奇襲驚擾太原府,韋扶風絕對不敢孤軍妄圖攻佔太原府城,進襲途中也會找好有利地勢,隨時應對河東軍的騎兵來襲。
扶風軍以日行四十里的速度,一路向北的進入了絳州。
韋扶風不急,他要等侯討逆大軍與河東軍開戰,才能夠走偏鋒的進襲河東西部地域。
只是韋扶風高估了朝廷軍力的行程,八萬朝廷大軍,自長安城出發,抵達晉州竟然走了一個多月。
七月,才在晉州與華商節度使韓建的五千軍,鳳翔節度使李茂貞的五千軍會合。
抵達晉州之後整軍,使人與南路討伐大軍聯絡,南路討伐大軍是朱全忠的兩萬宣武軍,河陽節度使(洛陽)的五千軍。
南路軍力出師之後,河東地方鎮將安知建叛投宣武軍,讓朱全忠獲得了磁州(邯鄲),洺州和邢州。
韋扶風在七月抵達了慈州與隰州之間的地域,一邊使人去晉州探知討逆大軍動向,一邊發動了進襲隰州。
韋扶風以為朝廷大軍應該自晉州出發,攻入了汾州,拿下汾州就能夠直逼太原府。
隰州位於黃河東岸,治下有隰縣,永和縣,大寧縣,蒲縣和石樓縣,州治隰縣位於中心,韋扶風進襲隰縣需要經過大寧縣。
與屬下商議後,決定了直取州治隰縣,先使出斥候探查隰州的情況。
兩日後斥候回報,隰縣只有三百兵丁,沒有其它軍力駐守,而隰州原本有一千軍力。
韋扶風聽了有些疑慮,守軍未免太少了,與屬下分析,屬下認為是征討大軍吸引了河東軍的注意,隰州軍力被調去了主戰場。
參戰河東怎麼也得有所交待,韋扶風下令開拔,八百將士一早出發,一路小心的前進,兩人一組的斥候分成五組探查。
沒辦法,扶風軍的良馬只有十三匹,韋扶風雖然步行,卻是為自己留了一匹最好的。
一路走過大寧縣,看見了破敗的大寧縣城,土夯的城牆只有兩米高,比金州的瀛湖鎮堡都不如。
韋扶風很有衝動先拿下大寧縣城,但還是忍住的向隰縣進發。
自進入河東地域,給韋扶風的感覺除了氣候比南邊乾燥,各種建築多數簡陋,茅草屋和土牆是主基調,民生凋敝荒蕪,顯現了李克用的統治,不知道治理民生。
過午,韋扶風望見了規模遠勝大寧縣城的隰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