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扶風在戎州一留就是月餘,主要是操心營田使兵府的置立,在官吏的任用上謹慎思量,親自考核拔選人才任職。

戎州的營田使兵府,官稱蜀南兵府,瀘州那裡的官稱涇南兵府。

一眾主官是兵府營田使,掌管軍事排程的指揮使,聽用領軍的兵馬使和牙將,另有都督府和轉運司的官吏。

出於籠絡軍心和制衡,韋扶風謹慎思量,任用東川降將龐玉為蜀南兵府第一任指揮使。

李成剛返回瀘州大江之南,任職涇南兵府指揮使。

兩個兵府的火長,依舊輪番成為都督府營衛,兵馬使和牙將也由瀘州白虎堂輪任。

外放兵府任職的將官和上番都督府的火長,能夠獲得行軍貼補。

韋扶風置立的蜀南兵府統治,只侷限在高縣和珙縣,屬於瀘州大江之南統治的一種橫向延伸,主要對付僰人族。

至於高縣和珙縣,在戎州刺史治下已然流於失控。

對於僰道縣,官治和團練兵依然由戎州刺史謝承恩掌管,畢竟是和平接管。

另外,僰道縣的豪族勢力很強,僰道縣曾經是商路貫通的重鎮,所以富戶很多。

因為西川的討逆戰事,使得僰道縣的商道落入了蕭條,原本號稱南絲綢之路起點的僰道縣,繁榮不再。

戎州刺史願意歸屬川南節度,用心自是為了擺脫西川戰事的盤剝。

對於韋扶風而言,涉足戎州也是存著謹慎心態,擔憂在西川勢大的王建不肯戎州外屬。

韋扶風不想與王建軍力開戰,他沒有那個實力。

故此,韋扶風接受僰道縣的原本官治,也不去得罪僰道縣的豪族,只求有個相安即可。

但對於南溪縣那裡,韋扶風實施了軍力分田統治。來自渝州的大半軍力獲得了南溪縣田地,小半軍力則是去了蜀南兵府。

戎州的屏山縣,綏江縣和豆沙關那裡的鹽津縣,韋扶風沒有去接管,主要是不能激起僰人族的同仇敵愾。

鹽津縣也是產鹽之地,事關僰人和鹽商豪族的重大利益,一旦數萬僰人和豪族聯合敵對,後果得不償失。

留在戎州的另一事情是給朝廷上書,上書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或許能夠獲得皇帝的賜封勳貴。

韋扶風知道很多的地方藩鎮節度使,在向皇帝上書貢賦之後,能夠獲封國公,郡王。

雖然大唐帝國日落西山,賜封的國公或郡王只是虛名,但正統冊封依然有著大義的號召力,有著令人尊崇的資格地位。

韋扶風出身庶子,恰恰需要皇帝的賜封鍍金。

上書不利的一面,需要給皇帝上供,你不給皇帝上供,皇帝憑什麼白給你賜封。

依據前例,獲得皇帝賜封爵位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邀功上供,二是要挾皇帝討封。

要挾討封是不可能的,川南距離長安很遠,就是有可能,韋扶風也不會犯傻的逼宮。

逼宮在大義上授人以柄,造成內憂外患的不利後果。

但上供該給多少?韋扶風很是躊躇難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