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正氣(第1/2頁)
章節報錯
心頭一顫之後,月白不禁啞然失笑:天下之大,怎麼就能肯定在這古城裡會遇到李先生呢?哦,我是從李先生手下那兒逃出來的,總覺得有點不自在。於是,入城之際,就下意識的想起這件事情來了......
確實,從城門外到城門內,從入城之後到找到一家小客店,月白和文景瑞,一直都沒見到李先生的影子。
安頓下來,稍作休息之後,月白和文景瑞問明路徑,尋訪文天祥祠堂去了。
這座古城,蒙元時期稱大都,是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國際化大都市。三十多年前,大明王朝揮師北伐,元室末代皇帝棄城而去,這倒使得這座古城免受戰火硝煙,繁華依舊。經過明初三十餘年的休養生息之後,這座古城越發顯示出其絕代芳華來。因此,當月白與文景瑞前往文天祥祠堂尋訪之時,一路上但見車水馬龍,行人摩肩接踵,店鋪商品琳琅滿目,說不盡的富庶繁榮。只是,月白與文景瑞急於前往文天祥祠堂瞻仰,也就不曾駐足,停下細看。
行若半個時辰,兩人來到了府學衚衕63號,駐足看時,只見大門上方的匾額上題寫著四個行書大字:
文丞相祠
這是一間坐北朝南的古樸的四合院,原為當初文天祥被囚禁時的土牢。大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大明王朝在此建起了這座祠堂,已告文丞相的在天之靈。看了這幾個蒼勁的大字幾眼之後,文景瑞感慨道:從採光、取暖的角度看,人們都已經習慣於坐北朝南。而對於文丞相來說,這還有另一層特殊的含義,那就是,在那遙遠的南方,是自己的故國與故鄉......
“是啊,”月白接過話,“文丞相若泉下有知,得知如今故土已經光復,黎民百姓不再遭受戰亂之苦,定當欣慰不已——”
“是啊,把江山社稷記在心上的人,就會永遠活在芸芸眾生的心中。”
“嗯,這倒是‘長生’的另一層含義,也是更為重要的含義——”月白回應道。
再說了幾句之後,兩人步入大門,來到了文丞相祠堂的大廳。
大廳正中央最高處,題寫著四個楷書大字:
古誼忠肝
月白暗想:這四個字,確實是文丞相一生的寫照了。“山河破碎風飄絮”之際,有些人被強敵嚇破了膽,有些人只想著遁世隱逸,有些人低下了自己的透露,還有一些人屈膝變節,然而,我們也更欣慰的看到,像文丞相這樣的一些人,寧死不屈,就像那高風亮節的竹子一樣,只可焚其身而不可毀其節,他們才是這片土地上萬千生靈的脊樑!
她這樣想著的時候,文景瑞正凝望著匾額下文天祥的巨幅塑像,早已是熱淚盈眶。
這塑像是一個身著大宋官服的中年男子,手持官符,神情凝重,悲涼之中更透出無盡的堅毅,正朝南而立著。
“這,這就是先祖文天祥文丞相了——”神情激盪之際,文景瑞一時說不下去了。
“是啊,這文丞相的塑像,令人一望之下即已肅然起敬,浩然正氣油然而生。由此也就不難想象,文丞相一直讓後人敬仰不已,就在於他的高風亮節、耿耿忠心——”月白這樣說道。
瞻仰完文天祥的塑像之後,文景瑞誦讀起東牆上的《正氣歌》來:
予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廣八尺,深可四尋......
月白暗自稱許道:一百多年之後,作為文丞相的後裔,讓文景瑞來誦讀這一篇《正氣歌》,讓浩然正氣再次洋溢在後世子孫的心目中,讓神州故土不再遭受外敵鐵蹄的踐踏,是天意,更是這片土地最讓人蕩氣迴腸的吶喊。
誦讀完畢之後,文景瑞這樣說道:“月白,再看看看那一棵指南樹吧?”
“指南樹?還有這樣的樹?”月白不解的問道。
文景瑞握緊月白的手,這樣說道:“乍一聽,似乎有點難以置信。不過,正所謂‘眼見為實’,藉此機會,我們不妨去看看——”
一棵棗樹,一棵在別處也極為常見的棗樹,就生長在祠堂的後院。仔細看時,只見那些枝幹全部向南自然傾斜,與地面大致呈四十五度角。
凝視良久,月白感慨道:聽說,這棵棗樹就是當年文丞相親手栽下的?
文景瑞凝神良久,這才緩緩說道:或許,有些人會懷疑這種說法。只是,如果不是當年先祖親手而栽,這一樹枝幹均向南,又該如何解釋呢?也就是說,在別的地方,你再看那別的棗樹,會是這樣嗎?嗯,這一切,正應了先祖的那兩句詩:
臣心一片磁針石,
不指南方誓不休......
“嗯,這人心與天意之間,有時候,確實有著某種看似不可思議的對應——”月白心悅誠服地說道。
“其實,”文景瑞接過話,“正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看似巧合的背後,何嘗不是上蒼對有心人的眷顧呢?”
“是啊,就像當年的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一方能夠借來東南風一樣——”月白這樣說道。
“嗯,但願,在以後的日子裡,但願我們也能夠借來一點‘東南風’吧——”文景瑞接過話語。
再將這文丞相祠堂從頭到尾瞻仰一番之後,月白和文景瑞這才依依不捨地離去。
時光匆匆,又是幾天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