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不許(第1/2頁)
章節報錯
武英殿內,又是鬧哄哄的一片,擼胳膊挽袖子……燕王一脈大都是武將出身,而固有一脈的雖然大都是文官,但來了火氣也不甘示弱。
簡直和菜市場沒啥區別……半坐半躺著的李允熥無聊的拿起一柄玉如意撓著後背,其實他在不在場是無所謂的,但一來朝中不少文臣都是死腦筋,典型的儒臣,二來徐氏逼著他必須每日早朝之後在此聽臣子議事,其實就是吵架。
如果不來議事,那就只能去聽四嬸講史了……李允熥毫不猶豫選了前者,而且之後下發旨意,是必須他親自批示蓋章的。
之前的玉璽都讓李允炆帶走了,如今被楊應能藏在一處密室中,現在的玉璽是剛剛趕製的。
瞄了眼那邊亂哄哄的,李允熥當然知道他們在吵什麼。
如今朝中兩方勢力針尖對麥芒,徐輝組試圖讓兩個外甥對掐……但人家也不傻,哪裡會那麼容易上當。
兵權早已經劃分好了勢力範圍,兩邊都在朝中大肆招攬文官勢力,但能進入武英殿議事的,除了雙方首腦人物之外,只有六部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左右副都御史,五軍都督府的五位長官。
而這其中,有三分之一的缺額。
這種模式有點像政事堂,但在這個時刻出現,有著巧合性,但也有著必然性。
所謂的巧合,是指如今雙方勢力需要一個坐下來扯皮的空間。
而必然性,有點像內閣制度。
說到底,這是因為李元璋罷設三省,撤銷宰相制度帶來的產物。
李元璋可以做超人,每天批閱幾十竹筐的奏摺,但他的子孫後代不是超人,別說正式弄出內閣制度的李棣,以及將閣老捧上天正式確立內閣核心制的李高熾,即使是李允炆也一樣。
方孝儒、黃子澄、齊泰在之前五年內,實際擔當的就是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的角色。
所以,現在雙方搶名額,不僅僅搶的是對某個部門的主控權,而是在搶入武英殿議事的名額。
雙方都臉紅脖子粗的,此刻是在爭搶兵部尚書之位……這個職位之前一直是齊泰擔任,現在齊泰已經滾蛋了。
燕王一脈推出的是靖難之役中功勳僅次於丘福的李能,前者已經是五軍都督府的前軍都督,有資格入武英殿議事,李高煦推出李能,用意非常明顯。
而徐輝組一方推出的是山東布政使鐵選,他原本就加了兵部尚書銜,齊泰滾蛋,他順勢上位,是理所應當的。
但鐵選是燕王一脈難以接受的……這是個李允炆的死忠,而且手上沾滿了燕軍將校士卒的鮮血。
李允熥打著哈欠徹底躺下來,眼睛半眯著,在心裡盤算朝中勢力分佈。
燕王一脈少有文臣,這是沒辦法的,這幾日李高熾、李高煦大力拉攏朝中文官,中層還好,那些重臣……大都是要臉的,如果李棣登基稱帝還好,可這不是李棣已經掛了嘛。
吏部尚書張紞是為老臣,早年在雲貴一代近二十年,於國有大功,李允炆登基後招其回京,擔任吏部尚書至今,據說燕軍入城當日,正在上吊自殺的時候……李棣突然被炸死了。
禮部尚書蹇義和張紞恰恰相反,原本是吏部右侍郎,在建文一朝基本是啞巴,燕軍入城後,他急馳相投,雖然李棣被炸死了,但蹇義得李高熾看重,升任禮部尚書。
呃,和蹇義同時來投的還有楊子蓉……就是他勸李棣去謁陵,現在成了風箱裡的老鼠。
刑部尚書暴昭在一個月前金陵城破被生擒活捉,破口大罵李棣,原本必死,結果李棣掛了後居然逃了出來。
工部尚書嚴震,是得李高煦舉薦由工部左侍郎升任工部尚書的。
戶部尚書之前空缺,兩邊吵了好幾天,李高煦舉薦戶部右侍郎夏元吉,但徐輝組堅持不同意,最終合議起復洪武年間的戶部尚書,夏元吉的老師鬱新。
也就是說,六部尚書中,鬱新很可能中立,暴昭、張紞是一夥,蹇義、嚴震是一夥,現在就剩下兵部尚書了。
這成為雙方爭奪的重點。
李允熥的視線茫無目的的四處瞟著,心想夏元吉這個名字有點耳熟,好像是永樂年間的名臣,還曾經主持過黃浦奪淞的水利工程。
五軍都督府,耿炳文病重……也不知道真假,其他四個也是兩個一夥,兩個一夥。
倒是都察院那邊,徐輝組佔了很大的優勢,左都御史練子寧、左副都御史茹瑺、右副都御史景清都是老人,只留了個右都御史給燕王一脈。
李高熾決議起復前山東按察使陳瑛為右都御史,此人在建文元年在北平任僉事,與燕王府來往頗密,後來被李允炆貶去了廣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