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相看(第2/2頁)
章節報錯
屋內死一般的寂靜,很久很久之後,盤腿坐著的道衍緩緩起身,對著袁珙鄭重的行了一個跪拜大禮。
“上月在江西,得山西友人之信,蒙古南侵,燒殺搶掠,慘不忍睹。”袁珙輕聲道:“和尚知錯了嗎?”
腦袋伏在地上的道衍身子微顫,悶聲道:“知錯,但不悔。”
“是啊,若前燕王登基,當為一代雄主。”袁珙長嘆道:“但身死孝陵外,如何能怪罪先帝?”
“叔侄相殘,誰對誰錯……說這些有什麼意義呢?”
“多少百姓流離失所,多少百姓妻離子散,多少百姓死不瞑目……”
“願為蒼生,不惜殘軀。”向來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的道衍神色灰敗。
“起來吧。”袁珙略略抬手,“你姚広孝師承弘道法師,善於謀略,又在燕王一脈中極有聲望,在下不過一介相士,只能盡述所見。”
道衍的神色略微恢復,起身盤腿坐下,神色凝重。
“所謂面相,所謂命運,並非不可更變。”袁珙輕聲道:“當年前燕王的確有天子之氣,但如何能料見孝陵外驚天一爆……”
“五年前,於北平,袁某細察,世子頭角崢嶸,有蛟龍之相,但如今承燕王位,蛟龍伏地,龍首下垂,無奮起之相。”
“趙王暴虐好殺,如今更是凶煞近乎於實質,眼見白虎欲撲。”
道衍皺眉細想,李高煦有白虎相,那肯定沒有為九五之尊的福氣……這也符合道衍的判斷。
燕王李高熾有蛟龍之相,卻無奮起之態,能不能登基為帝……那是說不準的事。
道衍打點精神,又問了幾句衡王、徐王,突然話題一轉,“廷玉兄來金陵多日,可聽聞傳言……靖難一戰,或有太組皇帝手筆。”
袁珙眼睛微眯,“說來聽聽。”
正在評點人物,突然話題轉到流言蜚語了,顯然這和尚是有所指。
道衍用玩笑而輕鬆的口吻說起五毒教趣聞……當年李允熥那頓瞎扯淡,已經扯得不少人將信將疑,幾個月來,雖然沒有大肆傳播,但也不少人都知曉。
“太組皇帝……淮右布衣,但勤奮好學,並非漢高組之輩。”袁珙喃喃道:“漢高組分封諸王,後七王之亂,太組如何不知前車之鑑……”
道衍低聲道:“數月內,和尚遍查往日公文,洪武二十六年,太組皇帝命晉王節制山西,燕王節制北平,軍中大小事務均呈報晉王、燕王。”
“洪武二十九年,燕王第一次率大軍出征,麾下兵力雄厚遠邁前兩次出征。”
“洪武三十一年,晉王病逝,太組皇帝命燕王同節制山西、北平、遼東。”
“洪武二十六年……”袁珙神色有些驚惶,“記得洪武二十五年秋,懿文太子病逝,次月先帝被太組皇帝立為皇太孫。”
袁珙的額頭微有汗珠,越想越覺得有問題……太子病逝,燕王、晉王均有功勳,而李元璋第二個月就立李允炆為皇太孫,卻不停的加強燕王、晉王的勢力。
同時,又以藍玉案為由頭,大肆捕殺軍中宿將,開國功勳幾乎被殺了個乾淨,留下的郭英,耿炳文都是名聲不顯,能獨當一面,但不能統領全域性的人物……說到底,他們在軍事上的能力是不如晉王、燕王的。
這樣一來,建文帝、燕王、晉王、遼王……殺吧,反正到最後,還是我李氏子孫擁有天下。
袁珙的驚惶不是因為李元璋的手段,而是因為李元璋的狠心。
五年大戰,死了多少人?
李元璋以這樣的手段來挑選繼位者,堪稱狠辣。
道衍輕聲問:“廷玉兄可知,此言出自何人之口?”
袁珙漸漸平靜下來,盯著道衍的雙眼,“和尚書信一封,邀袁某來金陵。”
“袁某不過一介相士,所長不過相人。”
“燕王、趙王皆為舊識,何必再看?”
“所以,和尚相邀,實欲袁某人相看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