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不似人君(第1/2頁)
章節報錯
金川門。
一輛馬車緩緩透過城門,掀開車簾,一位中年官員神色複雜的回首再看了眼這座金川門。
半年之前,曹國公李京隆開啟了這座城門,五年大戰以這樣的方式落下帷幕……雖然李棣不得好死,但先帝焚宮失蹤,至今也不知生死。
馬車在皇城外停下,中年官員整理衣著,緩步走入皇城,徑直去了吏部。
“拜見大冢宰。”
吏部尚書張紞放下毛筆,笑道:“天性來了。”
這位中年官員乃浙江按察使王良,字天性,此次是赴京朝覲敘職,受吏部考核。
王良在建文元年任刑部左侍郎,後外放為浙江按察使,乃一方大員,與張紞早年相熟。
寒暄了幾句後,張紞和王良在側廳坐定。
“如今朝中局勢,想必天性已有耳聞。”張紞輕聲道:“攪動風雲,暫且只是金陵一地,朝中舊臣多有棄職、貶謫。”
王良性情直率,徑直問:“下官聽聞,禮部尚書陳公、戶部侍郎卓敬、大理寺卿劉端均被罷官歸鄉?”
張紞微微點頭,王良追問道:“難道魏國公也不能保之?”
短暫的沉默後,張紞意味深長的說:“天性外放已近五年,如今朝中鉅變,當細細察之。”
那幾位都是不肯投向魏國公,或者不信任魏國公的……徐輝祖毫不猶豫的打發走,以留下的職位和燕王一脈做了交易,保證他自身的權位所在。
王良眉頭緊鎖,這句話至少顯示了……面前這位吏部尚書和名義上統領建文舊臣的魏國公並不是一個立場,看來金陵局勢比想象中要複雜的多。
又提了幾句前幾天剛剛啟程回鄉的前戶部尚書鬱新,張紞話鋒一轉,“浙西水患兩載,災民頗多,又有鄉豪奪地,但天性掌司法,明斷無誤,民眾誠服,使民亂不起,此次敘職,功業冊中當為二等。”
“但如今朝中局勢如此,地方官員大都留用,天性當留任浙江按察使。”
這個結局,王良早有預料,外地官員的大幅度調整,很可能會等金陵局勢穩定之後才會展開。
略略稟報了些分內事,王良問:“何日朝覲陛下?”
“一省按察使入京敘職,陛下理應接見。”張紞淡淡道:“天性稍候,適才已讓吏員遞交。”
王良猶豫了會兒,身子微微前傾,低聲問:“聽聞陛下被共推繼位,處境堪憂,朝中事務均難以過問?”
“燕王太妃垂簾聽政,燕王、趙王羽翼漸豐。”張紞似笑非笑道:“魏國公雖勉力抗衡,但……魏國公和陛下……天性稍後打聽就是,此事滿朝皆知。”
不多時,一位太監引王良出了吏部,七拐八拐來到文淵閣。
“臣浙江按察使王良拜見陛下。”
“平身。”
聲音略微沙啞,並無沮意,亦無激揚,只留下平靜。
王良起身,眼角餘光掃了掃,屋內一共三人,正中的應該就是當年的吳王,如今的陛下,坐姿隨意,斜斜靠在椅背上,手中把玩著一塊玉如意。
兩側坐著的是兩位青年,一位身材肥胖,臉上滿是笑意,理應是燕王李高熾,另一位身材消瘦,面板略微黝黑,可能是趙王李高煦。
“六哥,老九,你們問吧。”李允熥懶洋洋的隨口說了句就閉上了嘴。
一省大員入京朝覲,原本一直是李允熥和燕王太妃徐氏接見,如今徐氏病臥床榻,李高熾和李高煦都不放心,主要是不放心對方,索性一起來了。
李高煦只懂得舞槍弄棒,衝鋒陷陣,對政事那是一竅不通,而李高熾身為燕王世子,在之前五年內主政北平及數府,這方面倒是熟悉的很,笑著問起王良浙江諸事。
李高熾問的很細,對王良頗多善意……因為在四年前,靖難之役剛剛拉開序幕,建文帝李允炆上告宗廟,將燕王李棣及其妻兒均廢為庶人。
而身為刑部左侍郎的王良卻上書,建議減燕王府之罪,李允炆大怒,雖然沒有治罪,卻將王良驅逐出京,外放浙江按察使。
所以,在李高熾看來,王良是有可能被籠絡的。
李允熥無聊的看著這一幕……他無所謂,並不擔心,一方面浙江按察使這是一省大員,但在朝中沒有實際分量,對奪嫡很難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因為他知道王良這個人。
知道這個人,是因為穿越者的身份……李允熥穿越前即將開拍的那部電視連續劇中,王良算是個分量不算太輕的配角,所以李允熥記得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