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下注(第2/3頁)
章節報錯
如果真有識人之明,李允熥至於被楊應能、常寬困在宅子裡大半個月,最終被逼登基嗎?
當日,李允熥寫下的那份名單之後,猶豫半響才提筆添上一個名字,並告誡劉璟……此人雖有才幹,但卻是個首尾兩端的人,不可貿然袒露心跡。
因為,這個人的名字是楊寓。
楊寓這個名字並不熟悉,如果換成以字稱呼那就熟悉了,士奇。
這位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三楊開泰之一的名臣楊士奇。
楊士奇自幼坎坷,年輕時遊歷四方,建文元年被召入翰林院為編纂官,參與編纂《太組實錄》,因文采得吏部尚書張紞的賞識,後授吳王府副審理。
說起來,楊士奇是李允熥正兒八經的舊臣,但實際上他只見過李允熥兩面,這些年一直埋頭於翰林院。
因為不是科舉出身,又沒進國子監,楊士奇想仕途順利,就必須扒上一條大粗腿,自然看不上當時的李允熥。
說起來當時李允熥還有點小興奮……結果人家壓根就不甩自己,而且楊士奇只是在吳王府兼職,本職還是翰林院編纂。
當時還是建文元年,楊士奇選擇的大粗腿,是對其有提攜之恩的吏部尚書張紞,但不久張紞就致仕歸鄉。
之後就是五年靖難大戰,燕軍打進了金陵,楊士奇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
正準備跑去抱李棣的粗腿的時候,孝陵外驚天一爆……李棣昇天了。
對此,楊士奇的唯一感慨就是,腿腳不好,未必是壞事!
翰林院那位同僚,翰林編修楊子榮倒是腿快,搶在燕王入宮之前勸其謁太組陵,楊士奇聽說之後痛恨自己腿腳不好……但現在楊子榮慘的讓人都看不下去。
在冷眼旁觀了兩個月之後,楊士奇決定將注壓在李允熥這位傀儡皇帝身上,一方面正巧自己當年是吳王府正兒八經的屬官,勉強有些淵源。
另一方面對自己有提攜之恩的張紞起復,再次擔任吏部尚書。
當然,這些都不是最主要的。
將注壓在燕王一脈身上,好處會很明顯,短時間內就能脫穎而出,但壞處也很明顯……燕王、趙王,選擇誰,都有一半的可能會失手,而失手的結局很可能是頸上一刀。
而下注李允熥……身為朝臣,忠心當今陛下,這是誰都挑不出錯的,至少,就算失敗,下場也不會太慘。
說的難聽點,若是燕王李高熾上位,自己說不定還能往上爬……畢竟李高熾在文官體系中的名聲還不賴。
而且如果李允熥能夠翻身……那收益,將是幾百倍,幾千倍的!
自小喪父,艱難度日的楊士奇,並不缺一賭定一生的決心。
更別說,這是一場風險不大,但可能會獲得豐厚回報的賭局。
呃,但是楊士奇想下注……李允熥還沒想好讓不讓他下注呢。
畢竟這位在歷史上是李棣的心腹,後來更是扶立太子李高熾上位的功臣……用腳後跟想想都知道,楊士奇應該是第一批投靠李棣的文官。
楊士奇跟在劉璟身後,默默的行禮、致哀、還禮,他的注意力還集中在劉璟的身上……因為,他總覺得劉璟被陛下毆打一事,有些古怪,有些蹊蹺。
一方面,劉璟被羞辱之後,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憤怒,被斥退罷官之後,並沒有失意,反而頻頻在家中設宴,與諸多年輕官員聚飲。
另一方面,楊士奇在思索到底要不要在李允熥身上下注的時候,曾經反覆盤點過這位傀儡皇帝之前五年內的種種荒唐行為。
陛下五年內被先帝頻頻責罰,下令禁足數次,惹出的風波很多,但比較轟動的一共有三次,分別是敲斷了曹國公李京隆的小腿,踹了翰林學士黃子成一腳,吐了方孝濡一臉的唾沫。
結果呢,正是這三位導致了官軍連連敗北,導致了燕軍一路打進了金陵,甚至就是李京隆開啟了金川門。
楊士奇很敏銳的察覺到,與方孝濡、黃子成並肩,同為先帝器重的兵部尚書齊泰,並沒有和陛下鬧出什麼風波。
而靖難之役,事後覆盤,齊泰建議削藩先從燕王府動手,堅持不許李高熾、李高煦離開金陵,以及力請賜爵盛勇,都是非常正確的選擇。
壞了國事的方孝濡、黃子成、李京隆被陛下羞辱,而齊泰卻沒有……
楊士奇不禁想,這僅僅是巧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