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開封餘府(第1/2頁)
章節報錯
開封又稱汴梁,乃是繁華之都。古人贊開封有詩云:“歌樓酒市滿煙花,溢郭闐城百萬家。兩橋無日絕江船,十里笙歌邑屋連。”
詩中所道兩橋,便是開封府最有名的的虹橋和州橋,那虹橋架在城東七里的汴河之上。
此橋高逾八丈,卻不用橋柱,均是用合抱之木懸空而架,橋欄之上繪以各色山川景物,遠遠望去如同天上彩虹一般,煞是好看。
江湖上名頭極響的餘正堂便住在虹橋之畔。
餘正堂身材高大,面如重棗,長鬚髯髯,於威風之中卻有一股慈和之相。
他本來出生仕宦之家,卻自幼崇尚俠義,不堪官場之勾心鬥角,爾虞我詐。遂頂了一個閒散官銜,只食俸祿,卻不履衙署事務。餘正堂堪稱古道熱腸之人,江湖之中,無論大事小情,遠近親疏,只要找上他,便一概過問,或秉公而斷,或居間調停。倘若因錢財而起,他從來都是解囊相助,且施恩不圖報。
因此,無論黑白兩道,君子小人,均對他禮敬有加,極買他的面子。所以江湖上就給他起了一個綽號,道是“金面餘正堂”。
近些天來,江湖上廣佈餘正堂的臘八之帖,說是餘正堂得了武林至尊龍鳳雙珠,邀請武林同道前來觀瞻。如此一進臘月,來自南江北塞,東海西域,各門各派的俠士豪客源源不斷來到開封地面。
開封餘府門前倒像過年一樣,日日是車水馬龍,有人拜山,來意同出一轍,均要求一瞻龍鳳雙珠風采。
那餘正堂雖多加解釋,說是誤會,江湖上有人冒名發帖,以訛傳訛。嘴都急得起了泡,卻哪裡有人肯信,個個執意待到臘月初八。
恰逢獨子餘蛟遠遊,總管趙七爺又告假還鄉,說是去給父母祭墳。
餘正堂乍遇此事,也是一籌莫展,但畢竟見多識廣,當江湖上傳言散播之時,便修書四封,命人分別送給嵩山少林寺苦餘方丈,武當山天河子道長,滁州醉翁亭浮白老人和熱河遮月山莊主人云遮月。
這四人均是當今武林舉足輕重人物,其中雲遮月又是龍鳳雙珠的主人,請他們來開封無非是向武林同道做個交代。餘正堂唯恐慢待了各路朋友,無論遠近親疏,也不管地位尊卑,都是禮敬有加,一律按江湖規矩照應。
如此一來,這些江湖朋友更是敬重餘正堂的為人,也因此對他的臘八之帖更加深信不疑。
餘正堂百口莫辯,滿腹苦水直是無人可訴,只盼安安穩穩待到臘八,苦餘方丈等名宿為證,將風波平息下去。
誰知事與願違,這些時日,幾乎天天發生群毆之事。須知江湖中人個個都好感情用事,意見稍有不同,便往往以武功論高下。何況此時開封雲集了武林各門各派之人,或有新仇,或有舊恨,加之大家爭執龍鳳雙珠的來龍去脈,極易產生分歧,尋釁滋事在所難免。
這一日正是臘月初六,午時將近,餘正堂的獨生子天九王浪子餘蛟,風塵僕僕回到家中。
人道嚴父慈母,而餘正堂為父,卻是慈祥多於嚴厲。餘蛟回到家中,先行拜見父親。
他見父親滿臉憔悴之色,知道自己先前對臘八之帖所料非虛,“撲通”一聲跪倒在地,“咚咚咚”磕了三個響頭,愧疚道:“爹爹,孩兒不孝……”
那餘正堂寬厚一笑,將兒子扶起來,單臂擁在懷裡,緩緩道:“你回來就好,你回來就好,為父多了你一臂之力,縱有天大的事情也不放在心上。”
餘蛟心中疑惑頗多,遂問道:“爹爹,孩兒不在家的這些時日到底發生了什麼變故,趙七爺怎會不見了,那臘八之帖是誰在幕後指使?這不是把我們餘家放在火上烤嗎?”
餘正堂顯然不想討論此事,道:“此時不是說這個事的時候,為父已經邀請了苦餘方丈等人,所急者,是先將各路人馬安撫住,避免血光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