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米因為買了一塊翡翠原石大賺了四十萬並且又透過劉老的介紹把解出來的原石拿給業內的大師加工,晚上回到招待所的羅米感覺今天一天就跟做夢一樣如果不是座子上拿一包現金羅米真的以為自己是在做夢。

第二天早早起來的羅米拿起那包錢準備存到銀行,而且今天是老街逢五天一次的日子,羅米想好好逛逛老街。

坐公交來到老街旁邊明顯感覺到不一樣街上到處都是小攤小販果然像護士劉丹說的那樣各種賣特產的,賣小吃的因有盡有。

賣翡翠玉石和南紅瑪瑙,綠松石以及藍寶石紅寶石,沉香琥珀的也有很多還有很多面板黝黑的東南亞人。

沒有吃飯的羅米在一家賣餌絲的攤子上面吃了一份餌絲一份大救駕也叫餌塊。

餌絲是滇南特產,據說騰衝人最開始是從北方過來的,北方人喜歡吃麵條,因滇南的氣候條件不適合種植小麥,所以人們便用大米制成麵條形狀的食品,來懷念家鄉美食的味道,從而製成了今天的餌絲。

餌絲可以分為很多口味,如酸辣餌絲、牛肉餌絲、稀豆粉餌絲、三鮮餌絲等。

大救駕是滇南騰縣最出名的傳統小吃之一。

大救駕是雲南十八怪之小吃。久負盛名的皇封名吃“大救駕”——騰衝炒餌塊,更是以其色、香、味、形四美並具的獨有品質,傾倒了有此口福的天下吃客。

騰衝人將大米精加工為餌絲、餌塊,已至少有三五百年曆史。米麵餌塊“大救駕”,餌塊名字只有雲南有了。

查查字書,《急就篇》有“餅餌麥飯甘豆羹”,顏師古注了一條:“溲米麵蒸之則為餌”;五代徐鍇《說文解字系傳》中說“粉米蒸屑”,米是弄碎的。

後來的做法是把米泡了蒸熟,上碓去舂舂透就是餌,當然也可以用機器,但仍是米蒸為飯後做,與米先磨粉榨出的米線、蒸成的卷粉都不同。

餌的原料是飯米為主騰衝地區生產的餌塊細糯、色白、有筋,將餌塊切成菱形片,加鮮豬肉片、火腿片、酸菜、蔥、菠菜、西紅柿、糟辣子、雞蛋等炒香,加入少量肉湯燜軟,再用精鹽、醬油、味精調味。

最後用酸菜和肉湯再煮成一碗湯,和裝在盤中的餌塊一同上桌。據傳,清初,吳三桂率清軍打進昆明,明朝永曆皇帝逃往滇西,清軍緊追不捨。

農民起義軍大西軍領袖李定國命大將靳統武護送永曆皇帝至騰縣,當時天色已晚,此一行人走了一天山路,疲憊不堪,飢餓難忍。找到一戶農家,主人把家裡認為最好的食品炒在一起,做成了由餌塊、火腿、雞蛋,青菜組合的一盤菜。

永曆皇帝吃後讚不絕口地說:“炒餌塊救了朕的大駕。”從此,騰衝炒餌塊便有了一個別名——“大救駕”。

吃飽喝足後羅米就開始逛老街因為昨天解石大漲了所以想自己碰碰運氣看看還能不能再去找一塊原石並且解漲。

在一個面板黝黑看著有點像東南亞那邊的中年男人攤位上面羅米看到一塊西瓜那麼大的石頭老遠看上去顯得綠悠悠的,並且皮殼和左右以及切的那塊達馬坎水石一樣油光油光而且表皮光滑。

於是就問擺攤那個老闆“老闆這塊料子多少錢”

“這個料子好的嘛,不靈不靈的,是好東西,會卡的,出帝王綠的可以出好東西,而且手鐲位置有的沒有裂這個寶貝十萬塊錢”老闆用著一口強調奇怪的普通話答到。

“你這個東西皮都沒有擦怎麼能說沒有裂呢,要是真的有你說的那麼好你也不會大老遠跑過來賣給我了自己就擦了或者解了”羅米吃不準這個東西到底怎麼樣謹慎的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