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兩國談判(第1/2頁)
章節報錯
興許是因為倖進小人的身份,門克新從始至終都未曾與朱巔峰見過面,更未向他共享金國使團的資料情報。
兩國談判不是小孩子過家家,朝廷自然有著提前擬定好的資料卷宗,上面應當詳細記錄著此次談判的底線,如大明可以給金國什麼,金國又需要付出什麼。
但很可惜,門克新這位正使大人,並不準備與朱巔峰共享。
對此朱某人絲毫不放在心上,老老實實地點卯完畢,就回到安排好的值房內閉目養神,等待兩國正式談判的日子到來。
金國使團入京的第二日,朝廷便安排上了兩國會談,似乎金國方面對這場談判十分急迫,他們渴望早些日子拿到想要的東西。
即便沒有看到那些資料卷宗,朱巔峰也大概可以猜測到,此次兩國談判的主要內容。
金國需要的東西,無非就是錢糧二字,尤其是糧食。
畢竟遼東之地素來苦寒,這個時代的農耕生產技術,根本沒有辦法開發遼東那塊廣袤沃土,更別提本身就是遊牧文明的滿清建奴了,他們的農耕生產技術更為低下,想要養活百萬子民,就不得不倚仗與大明的互市通商。
凜冬將至,國內無糧,這便是金國眼下的困境。
反觀大明,雖然倉廩實而衣食足,卻又苦於戰馬短缺。
"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
在冷兵器時代,衡量一個國家的軍事能力,其實只要算算它的騎兵就知道了,打敗敵人最重要的軍事力量便是騎兵。
騎兵的出現大大增加了攻擊速度和躲避傷害的靈敏性,因此在當時,一個國家馬匹數量的多寡,馬匹質量的好壞,決定了一個國家是否能夠常年勝仗,是否富強的象徵。
而騎兵要依靠戰馬,歷史上很多王朝一直都在兢兢業業的養馬,就是為了獲得夢寐以求的軍事優勢。
首先,戰馬不僅要體格大,適合甲騎具裝,耐力強,膽子大、聽命令,還要長途騎用舒適,並非所有的馬匹都會成為戰馬。
而戰馬也不是哪裡都可以養的,悶熱潮溼的氣候條件不適合養馬,越往南,越熱越溼的地區,大型馬種就越少,戰馬體型越大,衝刺速度更快,衝鋒距離更遠
強大的戰略、戰場機動能力使騎兵能夠縱橫沙場,在戰爭中往往起到決勝的作用。
大明朝一直戰爭不斷,北元與金國常年寇邊擾境,在當時尤其以騎兵為精,健壯的馬匹就成為兵家勝負中常見的一種度量單位。
也是因此,大明朝廷十分看重養馬這件事,馬政成為了各大行政部門中十分重要的一個部分。
洪武大帝曾言"自古有天下國家者,莫不以馬政為重,故問國君之富者,必數馬以對”,並下詔全國養馬蓄馬,足以見大明戰馬缺口之大。
“馬喜高寒,非炎方所利”,好戰馬只能出在寒冷地區,但也不是所有寒冷的高寒地區都可以,然而遼東恰恰是一塊絕佳的牧場。
遼東地區在地理位置上位於蒙古草原的側翼,在環境上又是農牧混雜、胡漢混居之所,這樣的地理環境恰恰正是中原制約草原的天賜寶地。
農牧混雜、胡漢混居讓遼東可以養育出一支精銳的騎兵,適合農耕的平原又使遼東可以建設溝深牆高的大型城池。
遼東和中原成犄角之勢,草原南下遼東鐵騎就能利刃出鞘從東向西直插草原腹地,草原東進中原可以支援遼東固守待援、伺機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