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內部紛爭
章節報錯
商議完接收三郡事宜後,李戩便安排每人三千徵北軍兵馬,護送他們前往各郡。名義上是協助他們接收三郡軍政事務,實際上是對其進行監守。
三人也明白這其中的道道,但他們不敢有任何怨言,只能裝作不知道,對李戩一番感恩戴德。
李戩沒有在扶風郡城多待,當即點齊兩萬多人馬,浩浩蕩蕩的向長安進發。
此次俘虜安定軍五千多,又在扶風郡,降服一萬兩千扶風新平兩郡兵馬。共計整編出一萬七千人馬。
而在之前武功縣之戰中,虎狼軍死傷三千多人,殲滅司馬保聯軍共計一萬餘人。
可以說,此戰僅僅折損數千人馬,便換來了一萬七千兵馬。若是此次三郡接收順利的話,至少還有兩萬多兵馬,能夠囊括麾下。
這一趟,不僅沒有損兵折將,反而將兵力擴大了一倍。更是直接掌控三郡,一舉完成了他之前既定的目標。
更重要的是,他直接奪取了閻鼎手中最後的底牌。從此,閻賈二人的實力,便僅限於長安城中上萬兵馬,根本無法再與他抗衡。
七月上旬,大軍得勝回朝。關於司馬保聯軍撤退,三郡太守歸降的事,早已在李戩授意下,傳遍了全城。
此時的太傅府中,一群重臣齊聚一起,個個滿臉灰敗。這個訊息,宛如晴天霹靂,震得他們半天說不出話來。
閻鼎彷彿老了十幾歲,臉色十分難看。他手中最大的底牌,就這樣被連根拔起。哪怕是與李戩拼得兩敗俱傷也好,沒想到三人竟然直接投降了。
不僅三郡被李戩所得,數萬兵馬亦成了他的囊中之物。徵北軍的實力越大強大,再難遏制。
“閻大人,如今三郡已失,我等該如何是好?”一旁的梁綜臉色陰沉的詢問道。他對李戩已是恨之入骨,可現在對方實力越強,想要為自己的弟弟報仇,更加不可能了。
閻鼎此時亦是心煩意亂,哪裡有什麼主意,只能唉聲嘆氣。
梁綜見他如此,頓時火氣升騰,怒聲喝道:“閻大人,事到如今,我們所有人便全指望你了,你可不能就這樣束手就擒啊。”
閻鼎雙目微眯,冷冷的看向梁綜,沉聲道:“梁綜,你是什麼東西,敢對本官呼三喝四?”
梁綜冷哼一聲,“閻大人,難道我說的不對嗎?若是您當日早聽我話,趁著李戩出征,立即在長安動手,將陛下奪回來,何至於落得今日的下場?”
“大膽!真當老夫不敢殺你?”閻鼎頓時眉頭一豎,怒聲喝道,他此時亦是憋著一肚子火無處發洩,頓時將所有怒火發洩在梁綜身上。
“閻大人息怒,梁綜,你也少說兩句。”賈胥連忙站出來勸道,“現在是什麼時候,豈能在此內訌?我等面臨如此危局,理應同舟共濟才是。”
閻鼎冷哼一聲,狠狠的瞪了梁綜一眼,這才強忍著怒火,沉聲道:“賈大人,現在我們已無外援,只有城中這一萬多人馬。此時與李戩撕破臉皮,對我們沒有好處。以本官之見,還需繼續隱忍,暗中拉攏外援,共同對付李戩才是。”
說著,又冷冷的看向梁綜,冷聲道:“不像某些人,被仇恨矇蔽了雙眼,欲要斷送我們最後一點實力。”
梁綜想要說話,立即便被一旁的索綝拉住,拼命示意,讓他冷靜。
閻鼎深深的看了梁綜一眼,心中暗道可惜。若是他再敢出言相譏,便可直接將其斬殺,震懾眾人。
自從三郡太守歸降李戩後,閻鼎便察覺到了眾人對他態度的變化。原本他身後擁有三郡兵馬,實力強大,在長安那是一言九鼎。即便是賈胥,也對他禮讓三分。
可沒了這個背景,他的實力大減,手中兵馬,僅剩數千。上萬長安軍,派系眾多,根本不是他一人說了算。
原本由他與賈胥兩人維持的兩強並立的均勢,在匈奴入侵關中之後,便開始瓦解。
一開始時賈胥掌控的馮翊,京兆,始平三郡被匈奴肆虐,無數郡兵死傷慘重。使得他的實力大減,在朝堂上的地位,搖搖欲墜。
閻鼎一開始還有些竊喜,以為今後朝堂將是自己一家獨大。可沒想到,李戩竟然如此蠻橫的奪取行宮,控制了天子。
如今更是將他三郡勢力,連根拔起。一下子,長安軍各派實力相差無幾。幾個掌握兵馬的將軍,態度便越發跋扈起來,根本不怎麼將他放在眼裡。
聽著閻賈話中濃濃的嘲諷,賈胥不由苦笑道:“閻大人,現在我們所面臨最大的威脅是,李戩掌握了三郡,如今返回長安,會不會趁此機會,將我們一網打盡?如今我們只有上萬兵馬,能否擋住李戩的兵鋒?”
眾人聞言,不由陷入一片沉寂。是啊,現在李戩攜大勝之勢,回返長安。而他們便是其最後的阻礙,只要將他們除去,整個朝廷和雍州,將全部落入李戩之手。
閻鼎目光凝重的看著屋頂,沉思良久,方才說道:“不,那李戩既然存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心思,必然不敢對我們大開殺戒。我們現在都是朝廷重臣,若是他敢隨意誅殺大臣,那又與董曹何異?“
“我等如今只要曲意逢迎,不與其作對,那李戩自然不敢對我們動手,否則怎麼堵得住天下悠悠眾口?諸位,我們只有隱忍蟄伏,方有解救天子的機會。“
“哼,那李戩心思狡詐,又豈能不知我等用意?”梁綜頓時忍不住,站出來道,”諸位,他是不會任由我們盤踞於長安的。為今之計,我們只能率軍突圍,逃離長安。再聯絡各地州郡,組建勤王大軍,反攻長安,方有一線生機。“
“梁綜,你敢妖言惑眾,真當本官不敢殺你?”閻鼎怒聲喝道,“諸位,若是我們逃離長安,便失去了朝廷大義的身份。即便我們帶著殘兵敗將逃出雍州,試問哪路兵馬,願意隨我們勤王?到時候,李戩一紙詔書,便可讓各地諸侯,取我等項上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