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前朝以來,中原王朝數次攻伐高句麗無不鎩羽而歸。

究其原因便是隻知道一味從陸上進攻。

雖然也嘗試過水路,但對於前朝來說,依舊沒有當成一會兒。

再加上高句麗當時上下鐵板一塊,佔不到便宜也沒有什麼問題,實在是再正常不過。

至於現在的情況,高句麗先後多次被清洗了一次,導致朝堂空虛,內亂不止,淵淨土又不像是淵蓋蘇文那樣的強權人物,自然是處理不好此時高句麗面臨的問題。

也是因為這些,才堅定了陳曉是動兵的意思。

而朝堂上眾人聽到陳曉這一番分析,心中也不由得開始琢磨起來,陳曉的這個辦法,聽起來似乎不錯。

片刻之後,李世民的聲音突然響起。

“若是水路進攻,勝算幾何?”

“照眼下的情況來看,起碼有七成勝算。”

陳曉知道這也是一次冒險,雖然開春之後用兵更加穩妥,但陳曉很清楚,這麼做也同樣面對一個問題,那就是淵淨土數月時間裡對高句麗的整合。

一旦高句麗再次變得鐵通一塊,對大唐來說也算不得好訊息。

聽到陳曉說勝算有七成的時候,所有人都忍不住心頭一震,看著陳曉的眼神中滿是驚訝之色。

還未開戰就有七成勝算,這已經是很高的比例了。

“如有七成勝算,確實是可以嘗試一番,只是我大唐水師從未走過海路,怕是有些困難。”

杜如晦提出了眼下最重要的一個問題。

“這也簡單,可用新羅人帶路。”陳曉開口說道:“大軍集結尚需時日,陛下可在大軍集結的空檔派人探路,若是進展順利,開春復耕之前,或許能夠拿下高句麗。”

陳曉這句話讓李世民徹底下定了決心。

稍加猶豫之後,李世民便站起身來,開口道:“杜如晦聽旨!即可各地官倉調糧,七天之後運往登州,令著關中之地府兵集結登州。”

“傳旨高陵縣公陳曉為平東大將軍,為此次征討高句麗之主帥,左武衛薛仁貴為伏波將軍,為東路大軍經新羅入高句麗作戰。”

“令侯君集為西路統帥,施壓遼東邊城,擇機攻取高句麗遼東之地。”

簡簡單單的三道旨意,李世民便定下了征討高句麗的基本框架。

依舊是東西兩路,水陸並進的架勢。

陳曉聽到之後也並不意外,畢竟讓大唐君臣現在就接受純粹的登陸作戰,還是有些困難。

而水陸並進雖然耗費不少,但勝在一個穩妥。

不過讓陳曉感到意外的是,這一次居然沒有李靖等老將的參與,似乎李世民在做某些準備一樣。

陳曉也不敢多想,只是躬身領命。

“臣領旨!”

……

自宮中回到府上,陳曉便將自己要領兵出征的事情告訴了李麗質和黃婉兒。

兩人眼下就在府中待著陪孩子,平日裡有陳曉陪在身邊尚且不覺得有什麼,這時候驟然聽到陳曉要領兵出征,兩人心中莫名有些難受。

“孩子才出生沒多久,父皇居然就讓你出征,到底是怎麼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