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莫要忘了魏晉亂局,衣冠南渡,天下黎明百姓死傷無數的前車之鑑。”

聽到陳曉這一番話,李世民不由得就是一愣,隨後陷入了沉思當中。

“不稱臣,不納貢,不和親?好句!”

只見那李世民的眼神瞬間變的明亮起來,看著陳曉的眼神也變得有些不太一樣。

“這三個短句鏗鏘有力,振聾發聵,朕當謹記下來,日日勉勵自己!”

說著,李世民便看向陳曉,開口說道:“陳曉,你一手字頗有風骨,和這九個字也頗為契合,今日朕就厚著臉皮求你一幅字吧。”

陳曉微微一笑,拱手道:“臣謝過陛下恩典。”

“筆墨伺候!”李世民微微頷首,笑著說道。

不過片刻,內侍便將筆墨紙硯準備妥當。

陳曉站在書桌前凝神片刻,隨後提筆寫字,筆下猶如游龍遊弋,九個大字一氣呵成,筆鋒銳利,透露著一絲傲氣。

當陳曉最後收筆的時候,身後便傳來了李世民的叫好聲。

“好!”

“好字!”

這時,似乎是因為看到陳曉這一手字,而受到了影響一樣,李靖等一眾武將對視一眼,紛紛站了出來。

“陛下,我等請命應對高句麗一事,若是高句麗稍有異動,我大唐鐵騎必定踏平高句麗!”

陳曉此時也是垂手而立,沒有說話。

他知道,眼下的大唐雖然能夠擊敗高句麗,但是卻並無法一戰定乾坤。

按照原本的走向,這高句麗最少還要苟活幾十年,直到高宗時才徹底覆滅。

而此時的李世民顯然也沒有被這九個字衝昏頭腦,反倒是異常的冷靜。

李世民很清楚,陳曉這是提醒自己,莫要走了歪路,而不是鼓勵自己和高句麗徹底鬧掰。

看了一眼陳曉,李世民這才緩緩開口說道:“陳曉,你有何良策?”

話音剛落,所有人都朝著陳曉看了過去,眼神中滿是好奇之色。

見狀,陳曉開口說道:“陛下,臣以為拒絕和親,不代表徹底開戰,論體量,高句麗並無這個膽量,而高句麗著急和親,必定是國內已經漸漸生出亂象。”

“因此,臣以為,著急的應該是他高句麗,而非我大唐,此事自有著急的人。”

“你是說拖字訣?”李世民好奇道。

“不錯,拖得越久,對我大唐越有好處,陛下無須著急。”

眾人聽到這話,也隨之開始仔細琢磨起來,仔細想想確實是有那麼一些道理。

“只是拖下去終究不是個辦法。”李靖蹙眉道。

“簡單,調遣大軍,人數無須太多,做佯攻之勢,或者在我大唐和高句麗接壤的邊境練兵,做隨時開戰的準備,以此來給高句麗施壓。”

“若是高句麗國內有亂象發生,那必然會驚動淵蓋蘇文,屆時淵蓋蘇文只會更加著急。”

“至於長安城中,臣既然為談判主使,自然會處理好淵淨土的。”

聽到陳曉的計劃,李靖沉思片刻,朝著李世民拱手道:“陛下,老臣以為,陳曉此計可行,我大唐或許不用廢一兵一卒,便可達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