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雒陽雛虎 第三十三章 遼西分行(二)(第1/2頁)
章節報錯
隨意找了個蔡府的下人吩咐了一番,李繼就帶著他們三人去了客堂。
如今李繼在蔡府的地位相當於半個主人,雖然他剛來蔡府時的目的只是單純為了看書,但如今蔡邕對他這麼客氣,卻反而讓李繼有點不好意思了起來,暗自琢磨著以後能幫的話就幫幫他。
到了客堂,飯菜還沒做好,酒就先端了上來。中國人酒桌文化源遠流長,早在漢字沒被髮明出來之前,酒桌文化就已經出現雛形了,哪怕李繼是不喝酒,但也經常會以水代酒的表示一下。
幾人入了席後,沒有立即說正事,只是在推杯換盞間閒聊了起來,李繼也逐漸從談話中明白了兩人為何是從涿縣而來。
這一切還要從公孫瓚去年回了幽州說起,自從他回了遼西老家後,就在遼西太守劉其手下出任御車。
本來乾的好好的,劉其卻因為吃了場敗仗後被人舉報,公車入雒,據傳言還要遠遠發配到交州去。於是公孫瓚便喬裝打扮成隨行押運計程車兵,沿路護送,人還沒到雒陽呢,劉其又因為朝堂上的各種運作被赦免了,官復原職。
這下公孫瓚可算是發達了,先是被劉其舉為孝廉,然後又在他岳父的幫助下當了涿縣縣令,一舉擺脫了自己家族的束縛。他的岳父本就是涿郡太守,幫他搞個縣令當還是非常容易的,於是公孫瓚也就暫時在涿縣待了下來。至於為何要在遼西開設紙行而不是涿縣,則是因為公孫氏族的大部分人手都是在遼西,在那裡更容易佈置掌控。
那幾個結義兄弟,都是公孫瓚在劉其手下時結交的。這次受命前來的樂何當本就是商賈出身,公孫瓚手下的軍資等財物大多都是他一手籌劃的,劉緯臺和李移子兩人也都是極有謀略的人,四人性格頗為合得來,便在遼西結拜為異性兄弟。雖然公孫瓚歲數最小,不過卻是四人中真正的主話人。
四人在遼西結義後,由樂何當出資,劉緯抬、李移子出謀,公孫瓚帶兵出征,竟一時把遼西的鮮卑兵馬打得不敢再犯境。要不是劉其不聽勸,孤軍深入草原想要立大功,那麼在朝廷八月的那場大敗後,最亮眼的戰績就會屬於遼西郡,而公孫瓚之後喬裝跟隨的一招也是劉緯臺支給他的。
一番談話後,李繼終於是對樂何當打起精神來。公孫瓚不是個蠢人,既然他肯與這三人結義,那說明這三人肯定都有各自的本事。
面色不變的思索了一番後,李繼舉起盛著清水的耳杯遙遙敬了一下樂何當。
“不知安得兄在幽州是做什麼生意的?”
“啊這……都是與高句麗的那些扶余人做些不入流的買賣。”
樂何當回敬酒水後,表情略微顯得有些不自然。他做的可不是普通買賣,不止是正常的馬匹布帛,連國家管控的鹽、鐵甚至買賣人口的生意也都一併偷偷做著,算得上是幽州地界的大走私犯。
此時李繼在大漢的都城問起,即使沒什麼閒雜人等,樂何當卻也不敢明目張膽的講出來。
李繼卻是心中有些瞭然,這人的生意指定有貓膩,不然也不會不敢說出口。想到公孫瓚將來要在北方長期抗拒外族,李繼對公孫瓚的又非常有好感,所以還是想盡可能的幫幫他。
“講實話,李氏紙行的買賣在雒陽周圍都還遠遠沒有飽和,本來是不想著急擴張的。可伯圭大兄既然派了兩位來,那小子怎麼都不會不幫忙的,只是不知大兄打算如何運作?畢竟從雒陽到遼西路途實在太過遙遠。”
見開始談起買賣了,公孫越和公孫範也停下喝酒,認真的看向了樂何當與李繼兩人。
樂何當此時胸有成竹,笑著對李繼說道:“聽說李氏紙行是用藤皮做紙,遼西正好原料充足,小神童可以派信得過的人手前往遼西,在藤皮產地新建一處造紙行,我們出人手,所得利潤四六分賬。”
四六分賬?李繼在雒陽還與蘇家七三分呢,自己派人去遼西教會了人家造紙不說,還想讓自己只賺六成?不過轉念一想,好歹是幫公孫瓚的,李繼也覺得自己賺錢已經賺的夠快了,吃點虧就吃點虧吧。
“好吧,既然如此,就如安得兄所言,小弟佔六成就好了。”
樂何當當即一愣,他的意思是自己六成,李繼四成啊。難不成自己既要出功出力,還要管著營銷,到頭來只得了四成利潤?趕緊搖了搖頭。
“不是不是。小神童誤會了,在下的意思是我們佔六成,小神童四成。”
“嗯?”李繼頓時瞪大了眼睛,懷疑樂何當在消遣自己,“安得兄,你要知道,小子在李氏紙行得到的利潤只有三成,有三成是蘇家造紙行的,還有四成是當年出資改良造紙術的各位大人。我派了人去遼西教你們如何造紙,你卻只給我四成利潤,不說我,你覺得各位大人會同意嗎?”
樂何當也是沒想到,李繼居然只有三成李氏紙行的股份。自己本想靠公孫瓚的與李繼的關係佔些便宜的,沒想到事實竟是如此情況,不由得頓時啞口無言。
“那在遼西所得的利潤便由小神童佔七成,我們三成就好。”公孫範這時卻主動開口解了圍,他想的很清楚,李繼都沒有拒絕他們去學如何造紙,就說明李繼是真的有心幫助公孫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