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見識過了李鍋、李爐,蔡邕本以為自己對李繼拿出來的東西已經麻木了,沒想到這次依舊是讓他激動不已。

今年冬天,蔡府的下人幾乎走遍了整個雒陽城的大戶門府,全都是被人家邀請去指導如何建造火爐,使用煤炭。有幾個資格老的僕人甚至被被宣進了宮裡,專門去教導宮裡的匠人這些技藝,皇宮的各處也在不久後搭起了爐子,束起了煙囪。

蔡府的僕人何時這麼有面子過,全靠府上的小神童的發明才會如此受人待見。所以每到一家門府,一旦有人問起,都是不遺餘力的宣傳,這是蔡府上“古來之神童”李繼發明的暖火爐,連皇宮裡都用上了。

於是繼李鍋不斷在民間傳開,進入了尋常人家後,“李爐”也有了風靡全雒陽的趨勢。

曹操在明白了怎麼回事後,端坐在席子上眯著眼仔細端詳起李繼來,直把李繼看的有些發毛。

“我真想把你腦殼敲開,看看裡面都與別人有什麼兩樣。”就這樣看了好久,曹操終於是開口了。

無論他再怎麼看,李繼仍是如往常一般,依舊是那個小小的稚童。除了眉目隱隱有些不與年齡相稱的英氣,其他地方與普通的十來歲孩子並沒有什麼不一樣。

蔡邕在一旁也是深表同意的點了點頭。不怪他如此想,去年冬天李繼揚言自己要改良造紙術,造出適合書寫的紙時,他雖然嘴上在鼓勵李繼,也拿出了顧雍的拜師禮資助他,但心裡還是有點不以為意的。甚至當時除了顧豐之外,沒有一個人對李繼有信心。

畢竟紙這個東西自從被人發明出開始,就曾有無數人想要改進它,幾百年的發展下來,都始終都代替不了竹簡。蔡侯紙當初問世時也曾轟動一時,直到後來士子們發現這蔡侯紙也並不多適合書寫,完全代替不了竹簡、布帛,才又漸漸沉寂下去。現在李繼拿來的這兩沓紙,不僅書寫起來極為清晰舒暢,竟然還能區分出貴賤。

這說明了什麼?說明造紙不僅將會是個暴利的行業,而且能夠全民普及,有貴有賤那就有尊有卑,再貧窮計程車子也能用得起紙張。只要能保證產量,那輕便的紙張代替繁重的竹簡的時代或許真的會馬上到來。蔡府上那兩座閣樓的藏書若是換成紙來書寫,恐怕連兩層也擺不滿。

李繼聽了曹操的話有些無語,自己就算是加快了某些方面歷史的程序,那也不至於這麼誇張吧。還能有啥兩樣,敲開腦殼子不也就是白花花的一片腦花?

“這樣好了,小子當初跟造紙行籤的章程,是能書寫的紙張一旦能造出售賣,以後買賣所得的利潤就三七分成。伯喈先生,您與翁叔先生和顧師兄三人一人兩成,小子留一成好了。”李繼沒顧及曹操在旁邊,直接跟蔡邕討論起如何分錢來。

蔡邕聞言則是先瞟了一眼曹操,見曹操並沒有什麼反應後,皺眉思考了一會,然後對著李繼搖搖頭。

“不妥,不妥。紙張能書寫,全天下計程車子都會爭先搶購,這個買賣日後必然會日進斗金,我們三人雖然當初是資助了你一些,但絕不至於每人能分得兩成利潤。那這樣吧,我們三人每人一成,你佔四成。”

李繼一時卻是搖了搖頭,若是與蔡邕關係一般,那自己獨佔四成也就罷了。可這將近一年的相處下來,很多時候都是多虧了這個和善的老頭,不多給點好處自己心裡著實有些說不過去。

突然,李繼想起來了那個被薅羊毛的小不點,或許能透過他多分給蔡邕一些,就當報答一下蔡邕的恩情。

“那這樣,您三人再加上顧雍小弟,每人佔一成,小子就貪點便宜,佔三成了。”

蔡邕想了一下,也是點點頭同意了,對李繼分給顧雍一成感到極為滿意。顧雍即是自己的親傳弟子,又是顧豐的族侄,兩人自然可以隨意處置這一成的利潤。至於馬日磾,他當初就資助的最少,少得點也是應當的。

一旁的曹操一直在關注著兩人談話,見李繼毫不猶豫的在自己面前談論起這些事,心裡也是有些小感動,這可是極為信任他才有的表現。至於蔡邕那若有若無看了自己的那一眼,當然也沒有逃過他的眼睛,但也沒什麼不能接受的。這麼大的買賣當著他人的面談論分成,總歸讓人會有些顧慮,人之常情,不能怪蔡邕。

愉快的瓜分了還未到手的利潤,李繼就先行離開了,留下曹操與蔡邕兩人邊討論書法,邊歡喜的用起那兩沓新制的紙張。

李繼可不想現在就暴露自己會書法的事,他也知道,書法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成的。要是他現在就寫得一手鐵畫銀鉤的好字,連他自己都要懷疑曹操是不是真會偷偷把他腦殼給敲開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