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農大的那位教授?

徐楊乖巧的跟進去,“阿姨好,我是徐楊。”

“哎,快坐快坐,”陶媽媽連忙把徐楊讓進去,“喝點什麼?茶還是果汁?要不嚐嚐我們學校培養的新品種西瓜榨的汁?”

“那感情好啊,”徐楊連忙點頭。

國內有很多個農業大學。

這些大學裡都有自己的特產,比如說農科院的燕麥,菸農科的煙薯25,金陵農大的燒雞等等,都非常有特色,味道和品質在同類產品中相當獨特,在若干年年後堪比某些網紅產品。

當然,這大多是學產結合的產品,有不少是學院裡的科研結果。

這還是做成產品上市了的。

還有很多新品種做成了產品但沒有上市,或者市場佔有率非常非常低導致普通人聽都沒聽說過。

另外還有一些依然在試驗培育中的產品,還沒有得到上市的批准,但產出也不能白白丟掉,於是就便宜了做試驗的那些學生和教授們。

這種情況非常非常多。

陶媽媽說的新品種西瓜應該就是這種情況。

反正根據徐楊所知,國內這些農業大學和農學院裡有好多很優秀的科研成果,只是因為市場原因而得不到推廣,只能默默無聞的堆積在角落裡。

沒辦法,任何一個新品種的推廣,都不是研究培育出來就可以的。

要考慮不同的水土環境以及病毒、育種等等因素。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農科院培育出了一種新品種的蘋果,個頭大甜度高顏色還好適應性也強,前景很好,並且過審獲批可以上市。那麼,農科院要做那些事情才能把新品種推廣出去?

一,必須先培育出大量的種苗,種苗數量不夠,根本談不上什麼推廣,任由果農自行繁育,搞不好幾代之後就退化了。

二,說服果農冒著風險開闢新果園全種新品種或者剷除原有果樹該種新品種。

三,耐心的等到第一批推廣出去的果苗結果,用產量和品質來說服其他果農。

想要走完這三步,不說經濟方面的苦難,只談時間,算一算,這總共需要多少時間?

第一批果苗,從種子到結果,至少需要三到五年。

第一批願意嘗試新品種的果農,從種苗入土到種苗成熟結果,又需要至少兩到三年。

這兩步順順利利的走完就需要五六年時間,要是中間稍微有那麼點不順,更耗時間不說,還有可能直接讓新品種夭折。

而每一種能夠在大規模範圍內推廣種植並且得到果農、顧客喜愛的水果,都是從一重重的關卡中殺出來的,相當不容易。

和培育種豬一樣。

國內沒有優秀的種豬嗎?

不,有,有好多種。

但是得不到推廣,或者推廣過程中遇到了困難從而夭折,又或者推廣開來之後無法獲得市場的青睞和信任。

說到底,這是商業行為,除非國家釋出政策說以後國內的養殖戶只能餵養某個品種的肉豬,不然的話,一切還是要用市場規則來說話。

同理,計算機和手機的作業系統也一樣道理,不是做不出來,而是做出來也佔領不了市場,沒有市場的反哺,再好的系統也白搭。

當然,還有一些產品是可以佔領市場,但市場規模太小,不值得費那個事兒,不如買,比如說圓珠筆芯。

那玩意兒是最典型的一個案例,進口的時候天天被人說那是高科技,國內造不出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