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購一家公司,確實不容易。

這還是劉曉松很配合的情況下。

如果劉曉松不怎麼配合,那更難。

不過徐楊第一次收購,還是很值得紀念的。

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說不定光靠收購就能把其他業務被補全呢。

沒辦法,現在這商業環境,想要做大做強,不做收購怎麼能行?

不管是傳統企業還是網際網路企業,但凡能做大的,就沒有不做收購業務的,很多企業甚至就是靠收購別人起家的。

只是有些企業會認真經營收購過來的業務,而有些企業就是在吸血。

前者的案例很多。

後者嘛,最典型的就是某裡。

某裡在收購方面花的錢一點也不比某企鵝少,但收購來的業務是做一樁黃一樁。

外人看,就是某裡的企業文化導致,比如說控制慾太強之類。

其實那只是很小一部分原因,主要原因還是某裡的核心在於流量,在沒有門戶網以及即時通訊軟體等業務引流的情況下,只能透過收購來的業務引流。

但某裡很少做那種細水長流的活兒,全是竭澤而漁。

對收購來的業務瘋狂壓榨,榨到一滴都沒有的程度才肯罷休。

某裡傻嗎?

不傻。

人竭澤而漁聽上去不太好聽,但實際收益卻一點也不少,相當於直接把未來的收益在短期內榨乾了,用未來的發育換現在的壯大。

虧嗎?

一點也不虧。

而且人某裡的核心業務一直沒變,自始至終都沒動搖過。

所以,只要核心沒變,且一直在壯大,就永遠不怕沒有錢。

只要有錢,還不是想怎麼收購就怎麼收購?

反正中小企業又不是什麼不可再生資源。

相反,中小企業的數量年年在增加,也年年在倒閉。

被收購後倒閉,和直接倒閉,似乎大部分中小企業主還更樂意被收購呢。

而且收購總比直接抄襲要強。

嗯,某企鵝後來也不做抄襲了,也開始搞收購了。

原因就在這裡。

抄襲和收購投入的成本差不多,但收購能留個好名聲,在不缺錢的情況下,當然選擇收購。

當然,某企鵝收購的那些小企業,大部分也多是命運多舛,好多都被折騰的不像樣子。

而且某企鵝收購起來,那是一整個行業一整個行業的收購。

也因此,折騰起來,也是一整個行業以整個行業的折騰。

弄的是怨聲載道卻無可奈何。

某企鵝在二十年後,已經是寡頭級別的存在了。

壟斷什麼的……

就看國家查還是不查的問題。

真要查,一查一個準。

只是小馬哥真的非常會做人,平時也很低調,所以偶爾出現點問題也沒啥。

不像某裡,那真是牆倒眾人推,破鼓萬人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