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是沒錯,但你忽略了門戶網的特性,這是一個極度依賴使用者粘度的東西,你這弄的跟搜尋引擎一樣,點進來一下子找到自己需要的內容看完就走,一點趣味性也沒有,如何留住使用者?”

“可是,如果弄的太花哨,使用者直接不來。”

“所以這是一個度的問題,你們要做的是在儘可能讓使用者在網站上停留的基礎上去精簡,而不是先精簡再去挽留使用者,弄清楚主次。”

“……行吧,我這就讓他們改。”

“還有廣告問題。”

“我可沒接廣告啊……”

“不接沒問題,但我認為,改接,羚羊科技也需要找到盈利點,不求賺多少錢,而是摸索一條有效的盈利路徑,因為門戶網遲早都是要接廣告的,你們要做的還是那一點,把握好尺度,學會在保留廣告位的基礎上儘可能挽留使用者,這也是一門大學問,我們這些企業,說到底都是要賺錢的,賺錢才能更好的活下去。”

企業就是為了賺錢。

這點沒有誰能改變。

尤其是網路公司,不管初衷有多偉大,最終目的都一樣,連谷歌都不能免俗,何況其他?

不只是谷歌,全世界所有大大小小的網路公司都算上,又幾個不接廣告的?

體量越大的越能打廣告,因為值錢。

你能輕鬆拒絕萬兒八千的廣告費,但添個“萬”呢?

何況等公司流量和體量上去之後的廣告費就不是多少萬了,而是多少億。

遍數全天下,又幾個公司能拒絕得了這個級別的廣告費?

所以,徹底放棄廣告這塊是不可能的。

最好的選擇,就是從一開始就嚴格把關,在廣告質量、數量方面下功夫,越早積累經驗越好。

用若干年後的時髦話來講,就是早做“大資料”。

大資料哪兒來的?

還不就是日常積累?

越早積累,效果越好。

但張曉穎的態度卻很堅決:“不,我個人堅決反對這麼早就接廣告,那會毀掉羚羊科技。”

“理由。”

“會因小失大,因為國人對廣告的態度是一致的,那就是討厭,極度討厭,你接一個小廣告,賺了萬兒八千快,損失的可能就是幾十上百個使用者,是,看起來損失不大,但別忘記,咱們現在還一無所有呢,處於起步階段,每一個使用者都至關重要價值千金。”

張曉穎的說法有沒有道理呢?

有。

這番話套到党進任何一家企業身上都很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