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造紙術和印刷術的誕生,書籍的普及,叢書堂的設立。這些都給天下學子們提供了很好的讀書環境。

學子們察覺到了朝廷的政治更加傾向於寒門學子,科舉的環境更加公平。

他們很珍惜這些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更是鉚足了勁的刻苦讀書。

各地的一些學子們都非常認真的在溫習功課,把希望寄託在讀書出人頭地,走上仕途之上。

秦風的花心思所頒佈的政策沒有白費,短短几個月以來,已經頗有見效。

此時全國已經有數千名學子,在各地的鄉試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成為了舉人。

而這些舉人,將從各地出發到京城來,參加更為重要的科舉。

秦風的改革下,科舉已經完善了很多,科考試題也比之前更為靈活。

除此之外,秦風又派人暗中調查了負責科舉的機構:禮部。

就目前所掌握的資訊來看,那些禮部負責出考題和監考的的官員們,大部分都已經在位十幾年了。

他們深諳科舉門道,個個都混成了老油條,科舉已變成了他們中飽私囊的工具。

他們之間不乏有與世家大族的關係熟稔的官員們,平時就和五姓七族家的子第,門客來往密切。

照這種形勢發展下去,哪怕五姓七族的人找人替考,那些禮部的人也只不過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罷了,這樣就大大增加了科考的水分。

秦風打從邊疆歸來,就琢磨著要好好肅清一下科舉的不正之風。

為防止禮部的官員們串通一氣的洩題,秦風找個由頭將禮部的一些關鍵的職位更換了一批人。

這些新換上的官員們是女帝的心腹,亦或是剛剛踏上仕途的年輕官員。

這些人要麼忠心耿耿,要麼還是一個新的官員,一來對科舉考試尚存一絲敬畏之心,不至於和考生們暗通款曲,徇私舞弊。

二來就算有些居心叵測之人想要賄賂,要想拉攏關係熟絡起來也沒有那麼快。

然而科考在即,他們沒有那麼多時間打通關節。

新官剛剛上任時總是會謹慎一些,一般不敢與考生們私下來往,這樣就很大程度上給世家大族打了一劑預防針。

當初秦風要消滅世家大族的時候,並沒有直接動用屠刀。

而是採用讓天下人都讀得起書,都可以考取功名來做官的方法,來從根本上瓦解世家的勢力。

這個辦法還能夠為大唐獲取不少的人才,讓朝廷不再依靠世家。

如果說涼州反擊戰是一場血雨腥風的戰場,那瓦解五姓七望更是一場不見硝煙的對決。

所以這一次的科舉,絕對不能有絲毫偏差,否則秦風的整治計劃將會被打亂。

秦風對這次的科舉異常重視,在臨近科舉的時候,他便下令,禮部全體官員必須要無比小心謹慎,公正無私的對待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