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淵蓋蘇文(第1/2頁)
章節報錯
平壤,高句驪國都所在,因為有海阻隔,陸上又有山水相依,是以地理位置頗為優越,等閒不怕被攻打,也打不著。
因為隋末之後的戰亂, 加上大唐立國以來一直採取休養生息之策,所以這一時期的高句驪也有所發展,國力日趨強盛。
而作為一個國家,高句驪對大唐的態度也很清晰,那就是低頭可以,稱臣不行。
這一點體現在邦交之上,便是表面臣服,附屬,年年納貢, 實際上又充滿戒備,沒機會還好,有機會就反覆橫跳。
時下的榮留王高建武便是如此,一方面很會做人,早早的就與大唐修好,派遣使臣朝貢,又是大唐冊封的上柱國,遼東君王,高麗王。
因為會做人,當年李淵甚至動了放棄用兵,希望兩國和平共處,百姓安居樂業不起戰亂的心思。
還是當年有大臣反對,說遼東周朝時是箕子封國,漢朝為玄菟郡,魏晉同在封土之內,不可不臣, 方才作罷。
結果暗地裡這廝又封閉道路, 使得新羅百濟無法朝貢,一統半島之野心昭然若揭。
玄武門之變後更是居心叵測,態度莫名,直到貞觀四年唐軍北上,滅突厥,俘獲頡利可汗,方才重新派使者入朝。
結果次年大唐用兵欲往高句驪收葬前隋戰士者骨骸,毀去大唐男兒血肉骸骨築成的京觀,這廝害怕被攻打,又修起了長城。
也不能說是錯。
站在高句驪的立場,站在高氏王朝的角度,這樣做是絕對沒問題的。
因為他們的利益就擺在那裡,永遠不可能真正與大唐一致。
反過來,站在大唐的立場,站在李二的立場,這樣就不對。
明明周朝時期就是封國,明明大漢時期就是疆土,憑什麼這會要割讓出去?
要真就這麼割讓出去了,後世史書會怎麼寫, 還要不要臉了?
所以對於大唐和李二來說,這一仗是早打晚打, 早晚要打。
不打是絕對不可能的。
有生之年不行,子孫後代也要堅定不移的打下去。
而之所以一直沒有動作,無非就是吸取前隋的經驗教訓,不想因為此事鬧得民不聊生。
高句驪方面顯然也沒想到會遇上這麼一檔子事。
一來在他們看來,滅高昌的事情更多是吹噓,大唐也不可能在這個時候對高句驪用兵。
更進一步,即便是大唐瘋了對高句驪用兵,高句驪方面也不害怕,畢竟若兩國交戰,天時地利盡在高句驪。
自水路進攻,更是想都沒想過,因為在他們看來根本沒有意義。
走水路就來不了幾個人。
正經打起來,即便走水路,也必然只是輔助,必須以陸上行軍為主。
二來相比大唐,他們對接壤的新羅更加感興趣。
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這話可不僅僅對大唐適用,對於高句驪也一樣適用。
高句驪是很饞新羅的,遠交近攻,他們也會,他們的路線就是交好百濟,攻伐新羅。
也因此這次來自海上的登陸突襲如入無人之境,上千精銳輕裝簡從一路狂奔至平壤城下才被察覺。
“關城門,迅速關閉城門!”
“唐軍是旗幟,是唐軍的旗幟,唐軍自海上殺過來了,速速派人入宮稟報王上!”
“天上飛的是什麼,鳥兒還是雲朵?”
“直升機,大唐枟陽公的直升機,傳聞可日行萬里!”
谷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