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以熱脹冷縮來解釋,那麼這鋼化玻璃,倒也不那麼神奇,可比太陽能那種看起來無中生有的東西好理解多了。

只是這樣一來,豈不是上當了?

琉璃,又有謬琳,陸離,等諸多別稱,西周時期便已有之。

西漢《鹽鐵論》中亦有載,碧玉、珊瑚、流離,鹹為國之寶。

可本土的琉璃的,說實話不行啊!

本土琉璃雖然好看,琉璃雖然一直是國之重寶,可本土的琉璃,實在是太脆了。

脆到溫個酒都能碎掉。

是以,別說作為器皿實用性被陶瓷吊打,作為純粹的觀賞玩物,也是不合格的。

也因此,歷朝歷代,王宮貴胄,收藏賞玩的琉璃珍品,皆為異域番邦進貢。

因為相比嬌貴的本土琉璃,這進貢而來的琉璃,皮實耐操多了。

雖然色相有所不及,但是,不懼冷熱,與金銀陶瓷器皿無異。

當然,這些都不是重點。

重點是,因為貢品琉璃皮實耐操,不懼冷熱,跟本土燒製的琉璃性狀完全不同,所以一直來都普遍認為,這貢品琉璃乃是天然之物,極為難得。

可現在看來,好像不是啊!

按照這廝的說法,琉璃玻璃本一物,既然玻璃可以鋼化變硬,那琉璃,豈不是也可以?

換句話說,那些本以為是天成之物,堪稱稀世珍寶的異域琉璃,豈不很有可能跟本土琉璃一樣,就是一堆石頭燒出來的?

一念及此,臉色頓時便有些難看。

一種上當受騙的不忿,亦油然而生。

長樂這會也感覺上當了,不過沒怎麼生氣,只問道:“那是不是意味著琉璃也可以鋼化?”

“理論上是,因為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矽酸鹽,只不過琉璃因為含有一些金屬雜質,所以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

其實還是有區別的。

現代社會,琉璃被認為是有色玻璃,但有色的玻璃,卻不一定是琉璃。

相比琉璃,人們更願意直接稱之為有色玻璃。

李二和長樂也不明白所謂的矽酸鹽所謂的金屬雜質到底是什麼。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琉璃的確跟玻璃一樣,存在著鋼化的可能。

換而言之,那些以為是純天然的貢品琉璃,極有可能就是一堆石頭燒出來的,只是進行了鋼化。

哪怕鋼化過後也遠達不到拳打腳踢不碎的程度。